由复旦大学上海史国际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上海市历史学会、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上海江南书院共同主办的“陈独秀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举办。来自上海、安徽等地的陈独秀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陈独秀的后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原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仔细梳理了陈独秀从1920年4月来到上海渔阳里2号、5月开始筹备、至1920年8月在上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事实。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大学忻平教授认为,陈独秀有两大首创之功:一是对五四运动的启蒙之功,二是创党之功。
上海大学李瑊教授则以“渔阳里”这一独特城市空间为中心,探讨了陈独秀与建党的关系。1920年春,陈独秀入住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在他的引领之下,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初创时期的精英集聚、理论宣传、阶级动员、人才培养、组织创建等工作,创造了许多“第一”。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江南书院院长熊月之提出,陈独秀这样独特的人物是我们研究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最佳的连结点。陈独秀从抗清、到旅沪、再到创党等一系列经历,都体现出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互通互融的情形。熊月之认为,陈独秀的起步、北上、南下,以及建党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与上海息息相关。而陈独秀一再选择上海,是由上海这座城市五方杂处、一市三治的特殊政治环境决定的。
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全面梳理了上海与陈独秀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陈独秀在上海的人生经历可分为四个阶段:1901年至1903年,这时的上海只是陈独秀匆匆路过的码头,而近代化都市的繁华和自由留给他深刻印象;1903年至1914年,这一时期陈独秀的早期革命活动主要在安徽,上海仅是一个暂时的避难所;1914年至1929年,陈独秀视上海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并在上海施展他的政治才华;第四阶段是在1929年之后,大革命的失败对中国共产党和陈独秀个人都造成强烈冲击。直到1937年出狱辗转来到四川江津,再也没有回到上海。
上海历史学会会长、复旦大学章清教授认为,陈独秀精彩的一生和上海这座城市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在上海举办此次会议非常合适。我们始终关注如何持续深入推进陈独秀的学术研究。我们现在身处一个史料层出不穷的年代,如何利用各种新文献、使用各种新方法,扩展这样一个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有至关重要影响的人物,是史学界同仁皆应尝试和努力的方向。(记者 颜维琦 通讯员 徐涛 宋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