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中共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天津社会科学》、《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州学刊》杂志社联合主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全国高端学术研讨会”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举行。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尹书博,河南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中央党校原校务委员、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一级教授韩庆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学科评议组成员、华中科技大学原校党委副书记欧阳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书记王清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江学者、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长韩喜平,南开大学哲学系原系主任闫孟伟,《天津社会科学》杂志主编赵景来、《中州学刊》副社长邓小云等领导和专家出席。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生等近200人参加会议。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副书记马书臣主持了开幕式并作了总结讲话。
尹书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全国高端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恰逢其时、意义重大,体现了社科理论界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必将对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制度发展史中汲取智慧,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总体部署,描绘了系统的制度图谱,为新时代“中国之治”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正确方向。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思想理论战线必须担负起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要切实把制度自信转化为政治自觉,要深入研究诠释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推进国家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学理支撑。要立足河南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总结行之有效的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把实践成果转化为制度优势、治理效能,以河南之治为“中国之治”贡献智慧和力量,展现社科理论工作者的时代担当与历史责任。此外,他希望各位专家不吝赐教、传经送宝,多为河南发展出谋划策,多为传播河南声音提供渠道。
王清义表示,长期以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和学科建设,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三个第一”——努力把思政理论课打造成第一课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打造成第一学科、把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成第一学院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建强建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使之成为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坚强战斗堡垒。在全党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之际,如何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是当前学术界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也是亟待研究的新课题。本次研讨会专家云集、群英荟萃,不仅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更增进了相互间的合作交流,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治理效能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韩庆祥表示,从2020年起又进入一个新的10年。未来10年最大的期望,就是党能领导人民创造“中国之治奇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这是“两大奇迹”。新的10年到来,期望我们党领导人民进一步创造“中国之治奇迹”或“国家治理效能奇迹”,可堪称“三大奇迹”。“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侧重于经济领域,“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侧重于社会领域。这两大领域的“两大奇迹”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这侧重于政治领域。政治、经济、社会构成社会结构的三大领域。任何对象和事物中普遍存在着三大根本因素,这就是动力、平衡、治理:一个社会缺乏动力,就好比一台没有马达的机器;一个社会失去平衡,好比一匹脱缰的野马;这个社会既要具有动力又达至平衡,社会治理是关键。我们讲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一定离不开国家治理效能。党创造的“两大奇迹”已表明它具有较好的国家治理能力,如果我们党能进一步解决好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基层治理、群众自治和自我治理,如果我们党能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就一定能创造“中国之治奇迹”。
欧阳康认为,如何更好地领会和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将其转化为治理效能,至关重要。他表示,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重大的问题,包括优势制度能否转化为社会共识、如何转化为实施路径、如何转化为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等。中国的制度优势既在创造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生成,也得到实践证明,给我们以信心和信任。面向全球治理变局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还应当从提升治理效能角度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制度。要探寻和克服妨碍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各种障碍,要切实关注当代中国价值多元化对于制度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严重挑战。要特别注意制度优势从中央到基层的功能性贯通问题,特别注意末梢功能构建。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已经进行了革命性的重塑,中国快速发展、社会总体稳定,但也面临巨大的风险挑战。国内国际问题已经前所未有的融为一体,通过对于治理体系内部诸多环节的整体性、系统性、有机性和功能性重构,中国国家制度的制度优势将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
李庚香从四个方面阐释了《超越官僚制,跳出周期律——黄河文明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报告。一方面,中国之治、西方之乱背后的制度原因。中国之治的背后是中国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西方之乱的背后是西方制度的内在矛盾性。另一方面,中国和西方分别面对两个周期律。西方面对的最大问题是经济周期律的问题,中国面对的是历史周期律的问题。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从经济角度出发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另外,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我们跳出历史周期律,超越了传统官僚制的弊端,走出了一条新路。此外,中国之治、西方之乱对社科工作者理论创新的启示,经济人理论与公共事务动机理论的不同。我们要再造中国之治的奇迹,有一个理论的选择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三大逻辑,一个叫生存竞争的逻辑,一个叫经济效率的逻辑,还有一个集体行动的逻辑。面对生存竞争,西方选择的是经济人假设的逻辑,中国选择的是集体行动的逻辑。西方社会科学从市民社会发展出来,搞的是经济人假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逻辑起点实际上是在历史事实、历史实践上从公共事务开始的。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我们国家有两个优势:一个是党的政治优势,一个是中国的制度优势。以制度威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是中国之治的巨大优势所在,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面对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这一问题做出的一个最新的回答。
韩喜平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新时代坚定制度自信的重要主旨;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坚贞不渝的奋斗目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核心要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新时代,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意义,提供了制度保障。
阎孟伟认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有其制度优势,又有其政治优势。所谓制度优势,就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制度必然要坚持公有制经济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和在经济基础中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并且必然要坚持人民群众在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和平等地位,能够真正实现“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真正具有广泛性和人民性。政治优势,是指坚持党的领导。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同时又是健全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优势之所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本质上就是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与资本主义政党制的区别,不是一党和多党的区别,也不是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区别,而是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基本利益的政党和代表少数剥削阶级基本利益的政党的区别。因此,忠实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意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原则,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的合法性依据。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有完整的制度程序,又有完整的参与实践。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社会主义实质性民主是一个在政治实践中不断完善化的过程。
在会议主题发言阶段,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这一主题,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康凤云,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关锋,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增礼,饶明奇,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振江,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社科处副处长杨国斌,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田宪臣,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郑小九,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增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心记,北京邮电大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全喜,赵景来,邓小云,《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执行编辑来庆立副等15位学者从不同方面作了大会发言。大会发言共分5个阶段,分别由饶明奇、邓小云、赵景来、华北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兼副院长张梅、杨国斌主持。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全国高端学术研讨会各位专家学者的报告主题鲜明、主线清晰、系统全面、深入浅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进行了诠释,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机会参加这样的学术论坛。(记者 孙美娟 通讯员 霍贺 王湘云 尹学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