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6日,“现代化先行语境下的浙江翻译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杭州紫金港国际饭店顺利举行。该研讨会由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和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主办,浙江科技学院人文学院中西诗歌比较研究所承办。共有来自全国20多家单位的100余名相关领域学者参加会议。
开幕式上,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团处处长郁兴超表示,浙江籍学人在翻译文学领域的贡献极大地影响了我国20世纪文学和文化的发展进程。在现代化先行语境下,在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研究和总结浙江翻译文学的成就和贡献,这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吴笛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外国文学研究以及浙江翻译文学,要从中国和浙江的实际需要出发,树立中国学者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立场,探究外国文学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历史使命和新的功能。建构富有中国特色和中国立场的外国文学学科,建构符合国家利益的外国文学学术话语体系,营造符合“两个先行”精神的浙江翻译文学新格局。
主旨报告环节,北京语言大学张生珍教授对浙籍翻译家王佐良“文体适当、文化融合、关注读者”等翻译原则做了总结。王佐良强调对原文本进行深入研读与把握,重视源语和目的语双重文化语境,其翻译思想不断突破创新,在语言上敢于颠覆旧规则。
浙江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王晓乐对资深的翻译家、卓越的出版人沈念驹先生在翻译文学领域的贡献做了系统介绍。会上,沈念驹也针对自己数十年来的翻译生涯做了感悟和总结,强调敬业精神对于译者的重要性。
浙江大学王永教授以多维度的视角阐释了被誉为托尔斯泰中国知音——草婴先生的文学翻译理论,并从草婴的翻译道路、翻译选择、翻译态度等方面揭示其翻译理念的成因。北京外国语大学汪剑钊教授的报告以诗歌翻译为主题,认为译诗是一种特殊的创造,它绝不是“克隆”,更不是原封不动地重现和复制。
此次研讨会共设三个分会场,与会人员针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文学与文学翻译以及浙江翻译家等议题做了不同角度的讨论。李新德、刘富丽、薛冉冉教授代表三个分会场对分会场汇报情况做了总结。
在闭幕式上,浙江传媒学院朱文斌教授总结称,新时期浙江翻译家投身于经典重译的实践活动,融入自身独到的见解,“复活”了一大批世界文学经典,为新时期文学翻译事业开拓新局面。同时本次研讨会在继承发扬优秀翻译传统的前提下,以现代化视角对老一辈翻译家翻译理论的热门和前沿的问题展开深入探究,为浙江文学翻译事业发展赓续薪火。他认为,通过新时代浙江文学翻译研究的探索,助推建设富有中国特色和中国立场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现代文明,在文化自信的坚定脚步中培根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