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第九届中华文艺复兴论坛于7月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云南大学文学院、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云南大学中国当代文艺研究所联合主办,本届论坛主席是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张隆溪教授、云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森教授。张隆溪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追溯中西方异质的文化根源以及文化交流的可能性,由此拉开了本届论坛的序幕。来自瑞典、印度、美国、日本、埃及的参会学者在云南大学科学馆荟萃一堂,发表了精彩讲演。
瑞典学者Anders Pettersson在《文学概念的问题》发言中认为把文本看作是真实、独立,并且单一的对象是错误的。文本是语言交流的方式,相反,文本应该被视为能够促进日常口头交流的实用小说。印度学者E.V. Ramakrishnan在《口传性、现代性与创造性:文化诗学与印度文学表达》发言中从社会经验/表达的三个方面澄清印度19世纪与20世纪的特殊经历,探讨其在此时期殖民文学面临的表达危机。美国学者Sandra Bermann在《翻译文学中的爱情主题》发言中从但丁与彼得拉克的诗歌入手梳理爱情诗的重要主题,以及“爱情”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具有的意义。印度学者Chandra Mohan在《老子(中国)和〈吠陀书〉〈奥义书〉(印度)圣人的世界观:一种比较文学的视野》发言中指出中国先秦哲学家老子有着与古印度《吠陀书》《奥义书》的相通之处,表现在对于沉思宇宙起源的之中超越庸常的不懈渴求。日本学者Yorimitsu Hasimoto在《扶桑路几许?——对慧深法师纪行录的再度发掘与挪用》发言中探讨美洲为亚洲人或佛教徒所发现的历史疑难及其现实影响。印度学者Ipshita Chanda在《陌生人的不同面孔:言语与世界、体制与创造力》发言中诗歌是一种“语言游戏”,它与直觉和情感有着直接的关联,是通过陌生化、打破人们公认的意义创造规范来实现的。日本学者Toshiko Ellis在《日本20世纪初自我的解放与觉醒》发言中聚焦于日本20世纪初的文学-文化图景,重点讨论的是“身体”如何在年青一代诗人的创作中成为一个核心主题。日本学者Noriko HIRAISHI在《现代日本的想象力复兴》发言中以日本文学的美人鱼形象印证日本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性重构。埃及学者Marie-Thérèse Abdel-Messih在《埃及传统艺术的复苏:自治的探索》发言中分析个案论证当代埃及艺术家如何运用传统文化遗产制作现代艺术。
云南大学四位学者也参与论坛发言。李娟在《“自己的声音”与“盗用的声音”:加拿大英语文学中的文化资源与文化记忆问题》发言中指出后殖民是言及加拿大英语文学中文化资源利用的重要视角,在审视文化资源与文化记忆问题时具有参考价值。一行在《哲学诗与哲理诗》发言中认为在在严肃诗作中发生的哲学与诗的结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哲学诗与哲理诗,探讨哲学诗在当代的可能性以及进行语言的自我更新。陈芳在《被造与被叙述:拉祜族〈牡帕密帕〉与圣经的比较研究》发言中包括拉祜族在内的中国西南多个跨境民族的文字和文学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多个跨境民族的创世神话、创世史诗明显借鉴《圣经》《创世纪》。谢雪梅在《从老子的自然无为到杜威的实用主义——胡适的渐进主义思想溯源》发言中就即将来临的“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灵魂人物胡适的渐进主义思想的中西方思想根源及其当代意义。
李森教授最后做了论坛主题发言——文学的观念系统与诗意创造,批判抽象观念对于文学与艺术的误导甚至扭曲,应当重返康德界定的美的领域,文艺应当是浸润诗意的如花盛开,透露李森教授的“语言漂移说”的艺术哲学思想。云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当代文艺研究所师生共同参与这次学术盛会。(通讯员 马竞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