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贵州日报》结缘,是在10多年前。那时候我刚大学毕业,时间一下子有了宽裕,便想写点东西打发时间。
其实,我从小就有个文学梦。在同样爱好文学的大哥的带动下,初中时候我就喜欢写日记。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这个习惯没有坚持多久就停了下来。
重新喜欢写作后,我更爱读书看报。那时已经有了电子报纸,全国的报纸,可以在网上免费阅读。我就是在这个时候,遇上了《贵州日报》。
那时候,我在内蒙古上班。身在大漠,心系家乡。我除了通过《贵州日报》的新闻了解家乡发展变化聊解思乡之苦外,最喜欢看的就是《27°黔地标》文化周刊了。
文化周刊一周一期,看了上一期,我就期待着下一期。有时候明知时间未到,文化周刊还没有出来,但我还是禁不住上网去看看。往往是满怀希望地上网,垂头丧气地离开。
看得多了,手里就痒痒的,想写点东西。东西写出来后,又想着何时能变成铅字。这也许是很多文学爱好者的“通病”。但我心里是矛盾的,既想投稿,又怕自己稚嫩的文字贻笑大方。
在这样的矛盾心情中,我写了十余篇文字。我写的都是自己熟悉的东西。不熟悉的东西,一律不勉强写。切口也小,大了不好把握,怕跑偏。最终,我鼓起勇气,陆续选了几篇文章,看了又看,改了又改,投到了文化周刊的邮箱。
投稿以后,我更加关注《贵州日报》,希望自己的文字出现在报纸上。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什么反应。就在我有些失望的时候,一个惊喜降临在了我的头上。
2010年2日26日,我从贵阳乘飞机去北京。候机时,我拿出笔记本电脑来,就着机场里的无线网络上网。当我打开《贵州日报》的文化周刊时,我惊奇地发现了我的名字。虽然我此前在其他报纸上也发表过文字,但能上《贵州日报》这样的省级报纸,我心里还是不由得兴奋异常。
上刊的这篇文章叫《请水》。在我们家乡,请水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所谓请水,就是在大年三十的子时以后,去平时取水的地方舀一碗水,放在神龛上供奉。这大概是源于一种感恩大自然的朴素情怀吧。大哥看到此文后说,一件小事,我却做出了大文章。
此后,我信心倍增,思路也顺畅得多,写作上有了底气,写起来也更有劲。一个多月后,我又接到一个惊喜,文章再次得到编辑的青睐,散文《苦茶》在《贵州日报》上发表。上次发表文章的兴奋劲刚过,我又接着兴奋了一阵子。
此后,我又陆续在《贵州日报》上发表了三篇散文。不过,除了2015年发表的《小城·书店》还存有样报外,前四次发表文章的样报,因为保存不善,都丢失了。至今,我仍引为憾事。
此后,因为工作任务的加重,大宝二宝的陆续出生,空闲的时间不多,我写得很少。再加上很少有自己满意的文章,便很少向《贵州日报》投稿,近几年便没有文章在《贵州日报》上发表。
但是,我对《贵州日报》的喜爱劲头丝毫不减!阅读《贵州日报》,已成了我的一种习惯。还好,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更新换代,以及网络设施的不断提速,阅读报纸再也不用像以前拿着报纸正襟危坐,也不用坐在电脑前盯着网络页面。只要有智能手机,有移动网络,在偏僻小村驻村的我,也能随时和《贵州日报》面晤。
《贵州日报》还与时俱进,开通了“贵州日报”和“27°黔地标”两个公众号,更新速度更快,互动也更加方便。这两个公众号我都关注了,每天从中获取知识,汲取营养。
是《贵州日报》,让我重新爱上文学;是《贵州日报》,让我的文学梦重新出发;是《贵州日报》,让我领悟了一些写作的技巧。《贵州日报》是我文学上的恩师。既是恩师,那就是一辈子的缘分!
如今,《贵州日报》已经走过了70载岁月。我与《贵州日报》的师生缘分,也持续了10余年。愿我们的师生情分越来越浓,愿《贵州日报》越办越好!
(讲述人蒙鹏,贵州纳雍人,1983年生,爱好文学,偶有文字在《贵州日报》《广西日报》等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