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来信,风暖诗意浓。每年这时候,我们耳旁总会缠绵着一首首优美的诗歌,告诉你新一年的诗意又如约而至。
今年的春天,我们不仅要送你一首诗,还有一个瑰丽的故事,一部陆离的电影,以及盈满一座城的诗情。看,千里波涛滚滚来,2022徐志摩国际诗歌节暨第九届中国(海宁)·徐志摩微诗歌大赛来了,诗城海宁期盼与你相约,志摩故里静候诗歌盛会。
内容更多元 形式更新颖
2005年,首届徐志摩诗歌节在海宁起步,转眼17载芳华。光阴移到2022年3月30日,2022徐志摩国际诗歌节暨第九届中国(海宁)·徐志摩微诗歌大赛再度于诗城海宁启幕。和以往不同,本届诗歌节别出心裁地通过一部“电影首发”,通过云端向全球诗人发出“来自国际诗城的邀约”。
借由主办方之一《诗刊》社“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春天的气息从海宁生发、传递……
无论你身处何方,无论你所做何事,你都是生活的感悟和记录者,是时代里的奋斗者和弄潮儿。现在,2022徐志摩国际诗歌节的“漂流瓶”,已流转到你手中,放什么诗?填多少情?请你一起来。
据悉,本届诗歌节由浙江省作家协会指导,中国作协《诗刊》社、中国诗歌学会、海宁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诗歌网、中共海宁市委宣传部、海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海宁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海宁市教育局、海宁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承办。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华美人文学会(美国)、剑桥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英国)、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传媒集团、海宁市文旅创意产业控股有限公司、海宁市作家协会、海宁市诗词学会、海宁市徐志摩研究会协办。
相比往年,今年的诗歌节实力更雄厚,内容更多元,形式也更新颖。全年活动分为“诗歌大赛”“诗意生活”“诗溢海宁”三部分。“诗歌大赛”以微诗歌大赛为主线,由启动仪式、终评会、颁奖组成。“诗意生活”将配合市政府中心工作,围绕“精神共富”“诗意共赋”“团圆共赴”三方面,全方位打造诗意海宁,将诗歌进一步向大众普及,提高大众参与度。“诗溢海宁”将继续沿用2021年的诗歌巴士形式,多载体在全城宣传诗歌节,打造线下诗歌氛围,让诗意在城市蔓延流动。
深化本土化 强化国际化
诗歌是生活的诗歌,在田间地头中、汗水褶皱内、岁月故事里,诗意是那么真实,那么饱满,流淌着生命的体温。本土化,这是本届诗歌节的一大亮点之一。
在这片中华热土上,有很多热爱写诗、读诗的普通百姓,他们有的是老师,有的是大学生,有的是乡厨,还有普通女工。他们诉说、记录,他们热爱生活、饱含诗意,他们都是美好的“诗人”。
夏嫄是海宁万方纺织的一名质检员,更是一名诗歌爱好者。“下着春雨的日子里,读一读徐志摩的诗,就觉得特别浪漫。”她笑着说,虽然自己的工作和诗歌风马牛不相及,但每当空闲时间,她和同事们都爱读诗,“有些诗句特别美,总能读到自己的心里。”
作为一名诗歌爱好者,她也参与到了启动“电影”中来,讲述和诗歌的缘分,她内心无比激动,“没想到高大上的诗歌节,也能拥抱我们普通人,这样的体验很有意义。”
为了培养更多海宁本土诗人,2022年,本届诗歌节将建立诗歌名家与本土诗人结对辅导机制,通过开展线上、线下学习培训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诗的行家。为加强青少年诗歌文化培育,还将开展“诗意共赋”校园诗歌培育行动,打造诗意校园文化。
同时,作为一座拥有国际品质的诗城,我们拥抱,我们呐喊,我们想把文化的光芒。借着诗歌的风尚,传播到全世界,更好地讲述一位诗人、一首诗歌、一座潮城的故事。国际化,也是本届诗歌节的亮点之一。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有无数诗歌爱好者加入到本届诗歌节中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来自剑桥中国学联学子的朗诵声;“我很期待参加徐志摩国际诗歌节。”这是来自意大利热那亚国际诗歌节主席克劳迪奥·波扎尼的期盼;“海宁是徐志摩的故乡,徐志摩是诗歌的使者,海宁通过每年一度的国际诗歌节,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徐志摩,喜爱徐志摩的诗歌。”这是来自原联合国中文组组长何勇的祝福。
从主办方了解到,今年的诗歌节强化海外赛区,通过前期沟通,已知来自意大利、美国、英国等国际诗友都将积极参赛。扩大国际覆盖面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国际诗城的影响力。
那么,本年度微诗歌大赛的评审和奖项设置又有哪些变化呢?据了解,本年度微诗歌大赛面向国内外征稿,大赛征稿、评审等具体事宜委托中国作协《诗刊》社展开工作。评审流程分为初评、终评两个阶段,设金奖2名、银奖5名、铜奖10名、佳作奖20名,另外,设大学生特别创作奖10名、海外优秀作品奖10名。大赛从3月份启动征稿,9月份完成评审,11月份举行颁奖典礼。从奖项设置来看,增加了奖项同时,奖金也更高,其中金奖10000元/名,银奖5000元/名,铜奖2000元/名,佳作奖 600元/名。
“新时代、新诗歌 、新表达”,本届赛事主题更关注全新的创作导向,用更高的眼光、更具人间烟火味儿的姿态来召唤诗意,讲好中国故事。
社会各界关注 共享诗意生活
奋进新时代,建功新征程,诗歌从来不只是诗歌本身,它更是时代的声音,前进的思考,历史的浪潮。2022徐志摩国际诗歌节已经如期而至,它同样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专家和学者的关注。
“徐志摩是难能可贵的典范,他不拿刀不拔剑,用笔和心灵交锋,以诗歌融会贯通不同的声音。”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语系张敬珏教授表示,如今,徐志摩国际诗歌节就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的文化和群体。
而不论是本土化还是国际化,在年轻诗人杨碧薇看来,许许多多的本土化,构成了当今的国际化,诗人有责任和义务去领会时代的变迁,从而讲好中国故事。
如何让徐志摩国际诗歌节走得更远、更长久?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山认为,在新时代,诗歌要和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一种更深刻的,更紧密的联系,“我们的诗歌要让人民,要让大众喜欢、接受、熟悉,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从2005年的首届徐志摩诗歌节,到2013年的首届徐志摩微诗歌节,再有各类湖畔诗会、东山诗会等,在海宁,我们有着丰厚的诗歌基础。“今年的诗歌节内容更丰富,形式也更多样,一定会为新诗的创作和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作协《诗刊》社主编助理、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表示。
四季春为首,就让我们在这个春天,共同发力推动2022徐志摩国际诗歌节的全新启航,用诗意照亮美好生活,让中国故事更加气象万千!(记者 俞旻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