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着“弘扬伏羲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根本理念,近年来,天水田家炳中学借助天水市博物馆、秦州区文化馆等优势资源,打造“非遗”文化进课堂品牌,以重大节庆、社团活动、“非遗”展厅等为载体开展丰富多样、特色鲜明的“非遗”传播工作。
天水田家炳中学前身为天水四中,该校在“非遗”文化传播中,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专门组织编写了伏羲文化特色校本教材《羲皇故里》,在教材和课堂内容有保证的基础上,在高一、高二年级的课表中专门安排了每周一节的“非遗”课程,并安排学校教师赴外专门培训学习“非遗”课堂的教学经验。要求“非遗”课堂教师在教学中的重心要从最初的普及、传播,趋向包括技能、技艺传承在内的实践层面,让课程迈向一个理论与实际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天水市田家炳中学教师王亮说,“这样做让同学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了解,增强了同学们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天水市是伏羲文化发源地,我们更有责任去传承这份文化。”
坚持动静结合,通过课程渗透伏羲文化,田家炳中学在“非遗”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通过语文、历史、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各科课程进行渗透文化知识。同时,围绕“伏羲文化”主题,通过电子板报的制作等实践活动,进行知行教育。以外,在体育课程中,重点融入地方文化,做到“非遗”文化和动态展示的相融互补。其中以“秦州夹板舞”“秦州鞭杆舞”“羊皮旋鼓舞”“太极道八卦掌”“大连枷棍”等为代表的天水地方民俗文化武术、舞蹈项目都蕴含了我国先民的智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良好的社会资源,真正走进校园,鲜活地存在于青少年一代的学习与体验中,使其能够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文化精神底座的丰厚土壤。(记者 李欣 刘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