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图书 书评
  • 正文内容

《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找到中国生态文学里的“中国”

阅读:2359 次 作者:孙建杰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日期:2020-03-28 08:08:00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艺网分享的图书书评。

《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龙其林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读书者说】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生态文学成为一股创作潮流,生态文学研究也取得了可观的实绩。从事中国生态文学研究,首先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中与西、传统与现代各种思想资源之间进行取舍,确立自己的文化立场?毫无疑问,中国当代生态文学是在西方生态文化思潮和生态运动实践的影响下产生、发展的,中国的生态文学研究也始于对西方生态理论的译介,对西方理论资源的倚重成为中国生态文学研究的一大特点,或以西方经典文本为旨归,或套用西方理论强制阐释中国文学。与此相反,另一种研究则过于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将生态文学完全视为本土文化传统的产物。中西对立的两种思维方式各执一端,不仅未能全面考察对作品影响至为深刻的时代、民族、环境等因素,而且更难以深入作家的灵魂深处探寻作品的奥义。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龙其林教授的新著《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显示出了重要价值。这部著作采用跨文化视角,以世界经典生态文学文本为参照,研究中国生态文学在西方经典生态理论和文本激发下起步、学习与创新的历程,以及中国作家基于自我主体与民族审美而形成的对于异域生态文化的扬弃,通过变异性的文学创作,建构起具有原创性的生态文学形象与理念。作为国内首部运用比较文学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著作,《生态中国》并未将中西生态文学置于影响或平行的关系中,而是以“生态中国”为立足点,以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如何在中西文化的对话中汲取外来营养最终形成自身特色。这种跨文化的宏阔视野和面向传统、立足本土的文化立场,使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理论体系的构建上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且因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把握而更能逼近现象背后的本质。

  该书将中国生态文学置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既尊重其受到西方生态文化思潮影响的事实,又立足本土,在相似中看到差异,并从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民族文化传统中寻求形成差异的根本原因,这种开放的视野、包容的心态以及民族情怀,体现出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作者注意到,西方生态文化思潮在向中国当代文化渗透过程中发生了微妙变异,即前者的浪漫色调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演变为对现实的忧患和批判意识,并将之归因为中国“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

  当前生态文学研究存在着一种普遍倾向,即忽视生态文学的文学属性,由于缺乏审美性的文本细读导致生态研究文学研究日渐沦为庸俗化的社会学批评。龙其林以“思想主题癖”来概括这种研究范式的弊端,并指出了生态文学研究中的另一种不良倾向,即“义理、考据、辞章逐渐占据了学术研究的重头”。这两种研究范式导致了中国生态文学作品中最为本质的生命体验和精神向度被简单化处理,不少作品都忽视了生态文学作品之于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有鉴于此,龙其林在这部著作中倡导以文学为本位、注重作品审美特性和整体意蕴的批评方法。他通过对文学作品和现象的细致分析,来捕捉作品所蕴含的生命体验,进而探索其心灵空间和精神深度,从而把握生态文学的本质特征。龙其林敏锐地发现了纪实性生态文学常常存在的客观记录性强而人物形象空洞、议论抒情多而艺术氛围薄弱的通病,由此体察到中国生态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意识,及由此产生的面对生态问题时的茫然无措与痛心疾首。这种深入作品、贴近作家灵魂的解读,无疑能够提供对当代生态文学现状更加精准的把握。

  以审美属性为中心的批评范式的确立,既使该书在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上新见迭出,又反过来为作者的生态文学研究理论建构提供了思路。作者指出,生态书写的更高境界在于超越现实伦理和具体道德的束缚,以一种穿越性的视野审视人类的情感和伦理世界,聆听最敏感的内心颤音。如果沿着作者的思路再进一步,可以把作品遵循的是现实伦理还是生命伦理作为区别生态文学与非生态文学的一个标准,恐怕亦不为过。同时,生态文学的审美属性也提供了一个观察当代生态文学变迁的极佳视角。作者认为,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生态文学更加注重生态审美,虚构化、拟人化倾向明显,以审美的、哲学的、思辨性的观照取代了对具体生态事件的反映,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审美生发的必要空间。这种基于审美的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已经超越了中西比较的范畴,具有了构建中国生态文学史的宏阔视野。

  龙其林十余年来潜心于中西生态文学研究,这部《生态中国》是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格局和走向的清晰定位,也是对当代生态文学研究难点和困境的突破,更以其成功的批评实践为中国生态文学研究指明了突破方向和探索路径,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作者:孙建杰,系河南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

标签:文学,图书,书评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