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文化 公共文化 非遗文化
  • 正文内容

云南文博会上的非遗风景

阅读:894 次 作者: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日期:2018-08-14 09:52:01
基本介绍:

  一个个美轮美奂的土陶青花,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民族刺绣,一种种令人叫绝的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在8月9日至13日在昆明举行的创意云南2018文化产业博览会上竞相绽放,在这些云南民族民间艺术杰作的背后,都蕴含着一项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文博会上一道道引人入胜的风景线。

  一个个土黄色的泥胚,在哈尼族和彝族学生们灵巧的手中,拉坯、抛光、擦色、刻画,再安上手柄,很快变成了一个个精美的茶罐和杯子,只待送进窑炉烧制,并可完成土陶作品的制作,这是云南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工艺美术陶艺专业的学生在创意云南2018文化产业博览会现场表演建水紫陶的制作过程,观众赞不绝口:“原来建水紫陶就是这样做出来的啊!”

  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建水县紫陶生产销售从业人员近20000人,实现紫陶文化产业产值12.35亿元,成为支撑建水县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陶学苑管委会主任欧应宏告诉记者:“现在有800多个学生在我们学校陶艺专业学习,建水紫陶产业缺少人才,我们就为紫陶产业培养技术型人才,也传承了紫陶非遗文化,学生是第一个产品,紫陶是第二个产品。”

  2017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昭通市昭阳区年货街了解当地节日市场供应情况时,购买了2盒巧家小碗红糖,作为自己送给山区贫困群众的礼品。从此金沙江畔的巧家小碗红糖名声大振,促进了巧家小碗红糖从小作坊向企业化、产业化发展。

  在云南文博会昭通市展区,记者见到了琳琅满目的巧家小碗红糖,但已容颜大变,不是过去常见的碗状红糖,而是精致包装的糖果状红糖。“小包装的巧家红糖携带、食用方便,又卫生,一次泡一颗就行了。”巧家县佰意佳食品公司经理成亚南介绍说。两年前她和丈夫回巧家创业,成立了巧家县第一家生产经营巧家小碗红糖的企业,红糖销到北京和沿海地区。

  红糖产业的发展,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巧家小碗红糖制作技艺得到传承弘扬。成亚南说:“巧家小碗红糖非遗传承人郭发旺现在是另一家企业的代言人,也是我们公司的技术指导,我们不仅要保证巧家红糖的品质,传承非遗文化,今后还要与旅游相结合,让游客来体验巧家小碗红糖制作的非遗文化。”

  一阵阵欢快优美的歌声从普洱市展区响起,有节奏的吉他声、手鼓声让人们的心禁不住随之跳动。这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老达保村民小组村民们在演唱,虽然听不懂她们演唱的拉祜语,却能感受到歌声的优美和快乐的气氛。

  带领大家演唱的李娜倮是老达保村村民,也是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公司副董事长,凭着对拉祜族传统音乐和民歌的挚爱,她带领村民们谱写和演唱一首首拉祜族歌曲。2013年,李娜倮牵头成立了由农民自发、自创的演艺有限公司——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把村寨做成了企业,村民全部入股,家家户户都参与演出或做服务工作,每天至少有数十名游客到村里看演出,全村走出了一条以民族特色文化推动脱贫的路子,实现了当地68户贫困户264人脱贫。

  “我们演唱的歌曲主要来自拉祜族世代流传的的民歌调子,我们现在正在学习演唱拉祜族的创世史诗《牧帕密帕》,这是拉祜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希望全世界都了解拉祜族文化。”李娜倮抱着吉他开心地说。(记者  张勇)


标签:非遗文化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