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文化 公共文化 非遗文化
  • 正文内容

非遗文化孕育勃勃生机

阅读:2398 次 作者: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日期:2018-08-31 10:06:54
基本介绍:

  大美青海,雪域果洛,古老的格萨尔文化在这里诞生,非遗文化之奇葩在这里灿烂绽放,传统与前卫在这里完美融合,跨界创新的时尚活力让它魅力彰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奇葩,它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如一杯陈酿,历久而弥香,一件件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品,闪烁着手艺人的灵慧之光。近些年来,果洛藏族自治州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了非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深化保护理念 巩固保护成果

  为确保果洛藏族自治州“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开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州上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制定出台了《“千人培训”2016—2018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培训任务,明确了培训目的、对象、方式、时间、内容和规模。

  果洛州以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为重点的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各项具体工作的展开都更为深入细致。比如,进一步完善了关于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与管理、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专项资金管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等制度规范;积极探索建立重点工程、重点工作和非遗保护项目的绩效评估制度;分门别类研究制定保护传承和振兴计划。

  加大培训,提升传承能力。一是依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工艺美院、南京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青海民族大学等省内外高校,举办手工技术等各类传承人群培训班,培训内容涉及唐卡、银器制作、木雕、藏服设计制作、地毯编织、烹饪技艺等多个项目。同时,在西宁组织开展了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成果展,展出100余件学员的创新作品。州上还组建了格萨尔史诗童声合唱团,选派优秀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和排练,并在北京、西宁等地进行了汇报演出,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自从上海大学驻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建立后,积极制定出台了《上海大学驻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方案》,从工作站前期建设、远程培训、文化展示、运转经费协调等方面作出规划,工作站工作有序开展。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连续两年组织上海大学等4所院校的专家在果洛开展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回访,开展交流、指导和考察,帮助学员解决实际困难。2017年7月,文化部在果洛州召开果洛非遗保护工作专题会议,项兆伦提出了“七项措施”和“两个提高、两个带动、一个抓手、两件大事”的要求,为今后果洛州非遗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此,制定出台了实施方案,成立了工作机构,明确了工作任务、责任领导、保障措施等。在此基础上,教育部门不断创新非遗进校园的形式,逐步扩大传承覆盖面。通过将《格萨尔史诗》内容编入课外读本、将传统民族舞蹈创编成课间操的形式,使非遗进校园活动成为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州上有关部门还积极组织班玛黑陶、拉加藏鞋、掐丝唐卡等多个项目参加了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第二、三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深圳及厦门等省市举办的各类展会。果洛州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土登伟色的唐卡作品《格萨尔王》今年初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青海唐卡绘画艺术精品展中展出,并由国家美术馆收藏,实现了宣传自己,了解世界,拓展视野的目的。州上先后在《中国文化报》《青海日报》刊登《青海唐卡传承人进高校培训》《做好藏餐、会做汉菜、懂点西餐、学点服务——项兆伦看望我省果洛州烹饪技艺培训班学员》等30余篇报道,并被新浪网、网易新闻、凤凰网等十多家网络媒体转载,有力宣传了果洛“非遗”保护成果,提升了果洛文化的影响力。

  保护传承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

  提高非遗传承发展水平,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自2016年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千人培训三年行动计划以来,果洛州把“走出去”培训作为主要渠道,以非遗传承人群培训为重点,加大各类文化人才的针对性培训,加强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了果洛州非遗文化传承人群整体水平,开阔视野、转变观念、丰富知识、升华认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奠定了人才保障。

  通过千人培训,已举办11期培训班,培训学员近637人(次),参与培训的学员返乡后,通过带徒授艺、开班培训班等方式,又进一步扩大了传承人群培训面,为果洛州培养了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具有较高知识技能的人才,培养了一批熟悉艺术创作、表演的演艺人才,培养了一批懂文化、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以数量足、质量高的人才作支撑,不断提高了以格萨尔文化为主的果洛州非遗等文化保护、研究、传播水平,为果洛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深度保护奠定了人才基础,实现了产业发展、资源保护和文化传承的“三赢”。

  果洛州非遗传承人还陆续走进高校,增强了传承人的传承意识,提升了传承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果洛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深度保护奠定了人才基础,使果洛州非遗文化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更有力、更有效。班玛黑陶传承人通过高校培训,传承人群增强了创新理念,所创作的黑陶创新作品、格桑花果洛银饰、“果洛之眼”掐丝唐卡等作品设计新颖、造型精美,既保留了传统工艺,又具时尚气质,创新后的黑陶作品一经展出便销售一空。

  通过培训,果洛州传承人群的传统工艺设计更加精美,色彩搭配更加合理,品种不断增多,品质不断提升,使富有特色文化元素的产品融入了现代生活。果洛木雕传承人格日创作的藏式木雕翻制树脂项链,利用凹雕技艺,融入格萨尔文化元素,整个作品栩栩如生又晶莹剔透,令人大开眼界;果洛银饰锻造传承人段松文结合藏区特有的牦牛骨、藏银、木头等材料创作的“舞动的果洛”系列茶具,其造型古朴简约又具时代感。传承人群接受培训后的作品品质明显得到提升,融入现代生活后收入也明显提高,并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发展。

  果洛与上海大学因非遗传承结情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近年来,果洛州非遗文化不仅在省内大放异彩,而且在国内也崭露头角,成为传播雪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自2015年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果洛培训班)在上海大学举办至今已有三个年头。2016年7月“上海大学驻青海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正式启动;2017年果洛研修班通过设计跨界创新孕育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在上海设计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学员作品展、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上吸引了众多媒体及观众的眼球。

  2017年11月24日至26日,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指导,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上海手造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主办的2017第三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于上海世博展览馆拉开帷幕。青海果洛传统特色工艺品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传统技艺与当代审美融合,让非遗回归日常。市民在一件件生活器物中,感受匠心之美,技艺之美。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对本届手造博览会进行了2小时现场直播。2017第三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以“手造嘉年华、非遗欢乐秀”为主题,以打造“玩”的博览会为理念,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展示为核心。青海果洛传统工艺也来到了大上海,因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热烈的民族舞蹈,广受上海市民的好评,掀起了一股浓浓的最炫民族风。

  自从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建设后,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等方面,设立了上海大学驻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加强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并被列入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首批试点地区之一。

  近年来,果洛州紧紧抓住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有利契机,结合文化发展实际,通过上海大学举办的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设计师跨界等特色创新设计课程的学习、创作了很多新的作品,其中以树脂银壶、格桑花包系列为代表,使更多的非遗产品走进生活,受到欢迎。(记者 张浩 包安太)


标签:非遗文化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