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至10月6日,宁夏首部杂技剧《岩石上的太阳》持续在银川剧院火热上演,吸引了众多市民买票入场观看,每场上座率均超过了85%。据了解,该作品历时2年,不仅是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而创排的献礼剧目,也是我市第一部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创作类资助的重点项目。
这部备受市民关注的杂技剧《岩石上的太阳》创作灵感来自哪里?观众反响如何?银川杂技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日前,记者前往剧组探班,了解《岩石上的太阳》背后的故事。
《岩石上的太阳》以贺兰山岩画为主题,再现了贺兰山原始部落的生活场景,通过杂技剧的形式表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从演员的服装、舞台布景、剧目音乐,到各种狩猎、放牧、祈祷祭祀的生产生活场景,剧目呈现了纯粹的贺兰山远古文明,完整再现了岩画文明的美妙与神奇。
从技艺上看,该剧不仅有柔身术、绳技、顶碗、滚杯等经典杂技技巧,也有大飞轮、蹦床等现代新型创意表演,同时还创新融入了时下流行的平衡术等艺术。银川艺术剧院创作部主任王国强介绍:“在一幕表达太阳神思念小岩羊的戏中,演员在一个支点上层层叠加了几十根竹竿,最顶上放上一根羽毛,最后一取掉羽毛,整个就坍塌了,这就是平衡术。”
在音乐创作方面,剧组邀请了国内知名的年轻作曲家丁宁、丁豆豆进行本土化创作,将世界化音乐语言和宁夏本土民间音乐融为一体,充分衬托出戏剧化的冲突感。此外,该剧将静态的岩画和动态的杂技还将通过多媒体舞台结合,给观众带来更震撼的效果。
市民杨岩琳在观看后非常兴奋:“这跟我以前看的杂技确实不一样,多了剧情,多了表演的成分,传达了智慧和勇敢的主题,很适合带着小朋友一起来观看。”市民王芳和家人国庆期间没有外出旅行,因此一家人决定去观看这部备受关注的杂技剧,她说:“杂技配合上舞台道具、声光电等等,非常震撼,是一次视觉享受。”
“我们想把《岩石上的太阳》打造成银川的旅游剧,就像云南有《印象云南》,陕西有《长恨歌》,广西有《刘三姐》,杭州有《宋城千古情》一样。今后游客来了银川能通过这部剧了解岩画文明。”王国强介绍,今后《岩石上的太阳》除了在银川剧院驻场演出外,还将通过旅游演艺+主题景点的经营模式,与区内外旅游景点深度合作,打造银川文化演出品牌。
60年间银川杂技享誉国内外
银川艺术剧院杂技团的前身是银川市杂技团,成立于1958年,与自治区同龄。60年来一直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传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杂技技艺,同时提炼出独具银川地域文化特色的内涵,创作出一系列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强烈现代意识的杂技作品。
例如《春临塞上—高车踢碗》《阳光少年—蹬人》《软功造型》《转碟》《女子车技》《变脸》《蹬伞》《柔术滚杯》《手技》《圆桌溜冰》等杂技节目,多年来斩获了国内各类杂技奖项,演出足迹遍布美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新加坡等55个国家和地区,为增进中国与各国之间的文化往来作出积极贡献。
银川艺术剧院业务副团长姚星是杂技团的第四代演员,已在杂技团工作了22年,如今年过三十的他已很少上台表演,主要以指导新演员为主。说起这些年杂技团的发展,他直言不容易,“杂技演员要用自己身体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这需要多年的训练才能做到,其中辛苦不言而喻。”据了解,杂技团现有专业杂技教员、演员、学员共71名。
2014年,银川艺术剧院、银川市杂技团、银川市说唱团共同组建成立了银川艺术剧院有限公司,下设了舞蹈团、杂技团、说唱团、舞美技术部等部门,杂技团也从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创排杂技剧打破发展困境
60年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银川艺术剧院创作部主任王国强介绍,2010年我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杂技团一批年龄稍大的演员退休,造成了人才的断层。“银川杂技一直在国内享有盛誉,但那几年却没有很好的作品,我们就想着不能就此断了传承,所以又大力新培养了一批新演员。”
这一批演员刚进团时仅为五六岁,三四年时间就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团里的中坚力量。2016年,杂技团赴德国、法国、比利时、葡萄牙等四国演出,所到之处轰动全城。王国强介绍:“很多观众跟着我们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转,这极大地振奋了我们的信心。”
演出结束后,杂技团载誉归来,再次成为了国内杂技行业的焦点,但仍然缺少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于是银川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就萌生了创排一部杂技剧的想法,既是为打造精品杂技剧,也是为了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
2016年6月,银川艺术剧院开始着手邀请专家来银川采风,寻找创作灵感。专家们先后前往西夏陵、镇北部影视城、贺兰山岩画等地发掘素材,最终确定以岩画为主题。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岩石上的太阳》总导演李西宁介绍:“当时我们在贺兰山看到岩画,就一致决定以此为主题,因为这是银川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极具地域文化色彩。”多次采风归来后,《岩石上的太阳》剧本就此诞生。
杂技剧并非传统杂技的堆砌
待剧本、音乐小样、舞美初稿成型后,银川艺术剧院也开始申报国家艺术基金,在2017年的评选中,全国共有各类型艺术作品9000余件参选,《岩石上的太阳》在二轮面试中,曾有专家质疑:“杂技剧可不是传统杂技简单的堆砌,银川作为一个西北城市有这个实力排练一部杂技剧吗?”
参加面试的是银川艺术剧院总经理图娅,她诚恳地回答:“贺兰山岩画是不可再生资源,我们希望通过艺术的形式将其传承下去,使这部剧成为一部活的岩画,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成功!”图娅真挚的回答也打动了现场的几十位专家,最终成功入选,《岩石上的太阳》也因此成为了我市第一部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创作类资助的重点项目。
今年5月,演员们在深入研读剧本、学习表演后,进入了排练阶段。5个月时间里,50余名本土演员每天从早上排练至深夜,努力程度让导演李西宁感动不已:“演员最年轻的9岁,最大的30岁,每一个都很专注投入,我很佩服这些年轻演员。”
但就像申报国家艺术基金时专家所言,杂技剧与传统杂技不同,需要演员具备杂技技艺的同时,同时具备深厚的表演和舞蹈功底,这对杂技演员们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今年26岁的马志旺是剧中的男一号,饰演了太阳神,刚开始排练时表演成为了横亘在他面前的一道障碍,“以前表演杂技,只要把动作做好了就可以了,但是表演杂技剧需要眼神、形体、情绪的配合,一开始常常顾此失彼。”
在一幕太阳神怀念小岩羊的戏中,马志旺需要表演出绝望、悲痛的情绪,几次表演都难以达到导演要求,“那个时候有点失去信心,觉得自己怎么这么笨。”最后在导演李西宁的指导下,马志旺开始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情绪,将太阳神和小岩羊的朋友情谊带入现实中,终于慢慢找到了感觉。和马志旺一样,剧中的50余名演员都有着同样的经历和感受,从传统杂技过渡到杂技剧,演员们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据了解,该剧还将于10月8日、10月9日、10月10日在位于建发大阅城西南角的银川剧院继续演出3场,之后则将定期安排驻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