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艺术 综艺 杂技
  • 正文内容

第四届上海国际杂技教育论坛开幕

阅读:3372 次 作者: 来源:新民晚报 发布日期:2018-12-18 15:17:33
基本介绍:

  传统杂技曾经是腰功、腿功、顶功和跟头构成的技巧表演,而如今,经过与舞蹈、音乐等的融合,杂技成为了一门综合艺术。昨天,第四届上海国际杂技教育论坛开幕,一线杂技演员、教师和专家学者齐聚上海文艺会堂,就“如何培养杂技演员的综合艺术能力”展开讨论。

  杂技是个“筐”

  在曾以《肩上芭蕾》获得国际杂技最高荣誉“金小丑奖”的吴正丹眼里,“杂技就是个‘筐’,什么都要往里装。”

  创排《肩上芭蕾》的过程中,吴正丹对“表演”的重视,赋予了它如今的艺术成就。曾经,运动员出身的她对表演的理解就是:表达喜悦,就要笑。但吴正丹仔细研究了芭蕾舞剧《天鹅湖》,发现“会笑并不是会表演”。 “作品要讲什么样的故事,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我的角色是什么样的,公主被变成天鹅时候的哀伤如何通过肢体表达,甚至怎么样走路才是符合公主身份的,都需要细细揣摩。”

  从业30多年,吴正丹深知综合艺术能力对于演员的重要性。在从事杂技教学工作后,为了“给学生一杯水”,她不断给自己“蓄满一桶水”。去天津接受采访的间隙,她会观摩舞剧《记忆深处》,看看佟睿睿如何使用现代艺术手法呈现主题。看综艺节目《我是演员》时,她也要换位思考“如果我在台上,我会怎么演。”她还报名英国皇家芭蕾课程,精进舞蹈的同时,也学习国际先进的训练方法和教学理念。“开阔眼界,提高修养,不能局限于杂技自身。”

  在台上“张嘴”

  北京杂技学校专业教师李嘉思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几位学生在舞台上,一边完成杂技动作,一边扮演自己的角色展开对话,一举一动十分“入戏”,宛如在演一出话剧。“我们要让孩子在台上‘张嘴’。从闷头完成动作,变为用这些动作去塑造一个人物,表达内心的情感。”这正是杂技从“技术”迈向“艺术”的关键一步。

  中国杂技教育的一大困境就是学杂技“又苦又累又没有社会地位”。杂技演员表演的黄金年龄在7-14岁,恰好在9年义务教育的时间。练功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文化课的教学时间就很有限。对知识有更高渴求的家庭大多数会选择放弃学习杂技。但一流的杂技作品不单只要求演员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更需要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这与演员的个人追求是一致的。

  目前,北京杂技学校引入了让舞蹈老师与杂技老师共同授课的形式,每周还开展不低于20课时的文化课学习和每晚的文化课晚自习。上海市马戏学校也在杂技教学中开设了舞蹈、音乐和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滑稽课程,不仅为未来杂技市场提供更高文化艺术修养的人才,也寓教于乐,让学生脱离枯燥的“吃苦受累”,在快乐中学习。

  走出“团带班”

  提高杂技演员的综合艺术能力,专业的教育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杂技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王仁刚介绍,目前,以杂技团为依托,靠师父在演出过程中手把手传授徒弟的“团带班”仍然是中国杂技教育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的弊端主要有二:一是“师父”完全凭借个人经验开展训练,许多不科学、甚至无效的训练让学生事倍功半;二是纯杂技老师重技巧、轻文化,综合艺术能力的培养不足,学生们今后的表演和创作也会显得空炫技,没灵魂。

  近年来,中国杂技职业教育已经开始初步发展。据郭云鹏所著《当代中国杂技》统计,截止上世纪九十年代,中职专业教学中覆盖的杂技项目有10种左右。近三年来,杂技专业开始出现大专学历建设。2017年,北京杂技艺术学校率先与北京城市学院合作,开办了第一个中国杂技教育的本科班。 “就像是运动员训练,需要人体力学、营养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支持,中国杂技演员的训练也需要更加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持。”(记者 吴旭颖)

标签:杂技,艺术,教育论坛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