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的桫椤(呃)是我栽(哟嗬),地下黄河(呃嘿嘿)是我开(哟嗬嗬)……”一阵阵高亢、婉转的号子声从重庆市黔江区马喇镇中心小学校里传出,学生们正学习当地的非遗文化遗产——马喇号子。
为了让文化遗产“活”起来,马喇小学开设了“马喇号子”非遗传承课,每周由非遗传承人定期进行授课,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也让这项非遗得以推广传承。
马喇号子是源于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原生态的山歌体系,兴起于明末清初。迄今400余年,流传至今。2009年,被列为重庆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尚能掌握马喇号子全部“喊法”的仅存4人。“为了保护好马喇号子这一地方特色文化,学校决定开设马喇号子课,鼓励学生自愿参加。2013年开设课程,迄今已经开设了6年,让600多名学生学习了马喇号子。”马喇小学校长龙洪霖说,为了不耽误学生的正常课程,马喇号子课在每周三下午放学后进行。
因为马喇号子的学习难度很大,学校规定只有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才能参加。“马喇号子有倚音、琶音(或颤音)、下滑音等,非常复杂,加上号子需要比较大的肺活量才能喊出来,学校为了避免过早学习号子对学生的身体造成影响,规定只能四年级以上才能报名学习。”负责教马喇号子课,同时也是马喇小学非遗基地传承人的石岩峰老师如是说。
学生借助学校搭建的平台学习马喇号子,不仅锻炼了胆识,还拥有了活泼开朗的性格。“学习马喇号子后,我们的胆子变大了,敢上台表演了,也喜爱上了表演,把马喇号子唱给父母和邻居听,他们很喜欢,还经常夸奖我们。”马喇小学五年级学生卢翊说。
据悉,马喇小学在2014年被确认为马喇号子的传承基地,这里有一个马喇号子传承室,配有专业的服装、道具和配套的音乐室。如今,马喇号子成为马喇小学举办活动时必备的节目之一,也常被学校用于参加校外的活动和比赛。( 通讯员 李诗素 通讯员 刘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