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文化 旅游文化 人文民俗
  • 正文内容

桂阳民歌“铁杆粉”为传承民俗文化跋山涉水收集民歌200余首

阅读:1430 次 作者: 来源:红网 发布日期:2019-04-20 11:30:12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艺网分享的民俗文化资讯。

  

  一张大方桌,几杯热开水,近日,桂阳县舂陵江镇海棠村一民居内气氛热烈。数名70多岁的老太太聚集在一起,她们咿咿呀呀地唱着传统民歌,旁边一名中年男子认真聆听,不时记录下里面的歌词。

  男子名叫郑欣荣,今年50出头。小时候因一次意外导致右腿股骨头坏死,从2005年收集民歌以来,他拖着一瘸一拐的双腿走遍桂阳大大小小的村落,收集整理了200余首桂阳民歌,这其中包括小调、山歌、礼乐歌曲等。

  郑欣荣说,小时候农村文化生活匮乏,民歌在山野间成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桂阳民歌大多是由村民自发创作,村民在作农、婚嫁、生小孩时都会传唱民歌,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现在能唱的人越来越少,以60岁以上的老太为主,而且年纪越大唱的种类越多,年轻人会唱的寥寥无几。民歌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

  “民歌陪伴我成长,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传承好桂阳民歌。”就这样,14年来,郑欣荣风雨无阻。每个周末早上7点按时出门,带上一本笔记本、一支录音笔,骑着一辆摩托车开始入村入户搜集整理民歌。

  “早期我去到村子里面,那些老太太都不愿意开口唱。大家觉得几十年没唱过了,唱起来好害臊。”郑欣荣给老人家做思想工作,告诉他们“民歌是传统文化,要传承要保护。”后来去的村子多了,听到老郑又来了。大家伙都会极力配合,聚集在一起把歌说给他听。

  在整理的过程中,郑欣荣发现了其中很多问题。有的歌词不统一,有的歌词不全,有的无人能唱。为了复原一首民歌,有时候郑欣荣需要拜访几个老人,一个村子要反反复复去多次。翻开他的笔记本,里面全是密密麻麻的歌词,一句一句写下来,算下来已有十余本之多。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为了让民歌文化得到有效保护。2011年,他组织发起民间文艺家协会,呼吁大家一起挖掘和保护民歌传统文化。2017年,他多次来到县政协,提议把已收集到的民歌刊发成册。很快,他的提议被采纳,他又负责编辑工作,不久后《桂阳民歌》正式出版,目前已发行2000余册,收录桂阳民歌800首。

  许多村子在郑欣荣的带动下,民歌文化呈现出新的活力。舂陵江镇海塘村、余田村等村子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老太太们自发组织聚集在一起,在村里的文化广场,拿着扇子耍起小调。孩子们则在旁边饶有趣味地看着,老老少少笑开了花。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只要还活着,就要继续搜集民歌,让桂阳民歌一代代传下去。这是一种兴趣,也是一种文化。”郑欣荣如是说。(通讯员 李卓林 郴州)


标签:民俗文化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