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戏迷在朋友圈里发图片,说的是县城广场来了某国家重点戏曲院团,他上大学时看过这家剧团“进校园”的演出,感觉就是走过场,拼凑节目应付一下。毕业回家乡工作快十年了,令人惊讶的是,同一家剧团在临时大篷车舞台上的节目与当年“几乎一模一样”,几个歌舞、几段戏曲清唱,两个样板戏片段……他评论道:“这也就是个业余文工团的水平,与国家重点院团的名号相差太远。”暗自庆幸他是真戏迷,从儿时就喜欢戏曲,特别是京剧,到省城上大学时已经会不少唱段,对这门艺术有基本的判断力,但其他本来就对戏曲知之甚少的学生们就很难说了。
2017年,有关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要求有条件的省区市大中小学以及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争取实现所有学生免费欣赏一场优秀戏曲演出。2018年,戏曲进校园活动蓬勃开展。到2020年,戏曲进校园将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
笔者曾经在某大学看过一场演出,剧团排出的都是些难度不大的小戏,主角扮相身材嗓子都不甚理想,配角松松垮垮,武戏该翻该打的地方,偷工减料,猫个腰一低头就过去了。如果说中小学生对艺术鉴赏还不成熟的话,那么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别和审美能力,一台演出从形式到内容都不如人意,中国戏曲唱念做打舞,外加音乐、舞美、化妆之美,要什么没什么,本来是为了展示传统艺术之魅力,结果给了年轻人一个应证“传统戏曲不过如此”不看也罢的口实,演一场吓跑一批好不容易进到剧场的年轻观众,岂不是适得其反?
以前,无论是在大城市的剧场演出,还是到小地方的工矿企业,抑或农村演出,对于剧团而言,首先是生存的需要。这就像更早前的戏班,必须游走于不同“码头”,艺人们靠自己的真玩意儿卖票挣钱养家糊口。到农村、厂矿演出是常态,平时在剧场怎么演,去这些地方还怎么演。现在的很多老戏迷就是在一次次观剧中,喜欢上了好演员,进而爱上了戏曲艺术。环顾四周的资深戏迷票友,几乎每个人都能讲出引领自己进入戏曲之门的杰出艺术家,说出一段与戏曲的故事或者精彩剧目和唱段,这就是艺术与观众最简单、最直接的关系。有了政府的政策保障和扶持,优秀传统戏曲还要靠高质量演出和好角儿的号召力赢得市场,征服观众,带给他们享受和愉悦。
《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的核心目的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戏曲传承发展,其中特别提到的是让学生们每年至少看到一场“优秀戏曲演出”。如果目前只有条件让孩子们看到一场演出,那么这一场的质量就至关重要,如何在有限的演出和互动中,把中国戏曲最光彩的一面展示给观众,无论对剧团,还是传播机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