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8日是我国第十四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非遗保护,中国实践”。作为“岭南文化之脉、佛山文化之心”的禅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承人是禅城的使命与担当。
6月7日,禅城区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梁园举行,现场有广绣、石湾陶塑技艺、佛山剪纸、鹰爪拳、蔡李佛拳等非遗项目展演,市民亲手制作广绣、佛山剪纸作品,零距离接触非遗文化。
目前,禅城区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9项,省级名录项目17项,市级名录项目41项,区级名录项目37项。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面临着快餐文化的竞争,承受着濒临消亡的压力。如何推动非遗文化从“活起来”到“火起来”?如何让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近几年来的实践中,禅城把非遗元素和现代活动相结合,通过活动推广宣传非遗文化,以“文化+”“设计+”为着力点,推动非遗文化转化为旅游文化产品,从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上,走出了一条坚守传统与创新并举的发展之路。
影响
禅城非物质文化遗产耀眼于世
色彩绚丽、造型简练、构图饱满……既有民间画的韵味,又有浓厚的广府文化风格,这就是岭南传统民俗文化的瑰宝——佛山木版年画所呈现出来的美感。近日,佛山木版年画还成为“网红”——登上了“学习强国”平台,被各地读者广泛点击传阅。
佛山木版年画始于宋元时期。清朝到民国时期,曾是佛山木版年画行业最为兴盛的时期,当时的佛山“细巷”,即现在的普君南路,曾云集几十间不同的年画作坊,有的作坊负责雕版,有的负责套印,还有的负责描金,各作坊分工合作,产品销往广东四邑、广西、湖南,影响远及东南亚及世界各国华人聚居地……
如今,佛山市政府和禅城区政府已把木版年画列入首批重点项目。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木版年画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佛山木版年画。
“石湾瓦,甲天下。”历经千年传承,禅城石湾已成为全国陶文化资源最集中的区域,而陶文化则是禅城最具魅力的文化名片和城市品牌。2006年,“石湾陶塑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禅城区是岭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孕育了种类繁多、风格独特、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和民俗事象,保留了大量具有珠江三角洲特色和能够体现岭南文化精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陶塑、秋色等民间艺术闻名遐迩。
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9项,省级名录项目17项,市级名录项目41项,区级名录项目37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十番音乐(佛山十番)(部分在禅城)、粤剧、佛山木版年画、剪纸(广东剪纸)、石湾陶塑技艺、彩扎(佛山狮头)、灯彩(佛山彩灯)、中秋节(佛山秋色)、庙会(佛山祖庙庙会)。
扶持
“文化+”“设计+”助力非遗转为文化产品
6月7日,禅城区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梁园举行,现场还发放了2018年禅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作为“岭南文化之脉、佛山文化之心”的禅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承人是禅城的使命与担当。
禅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将“加强对本地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无形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利用”作为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出积极的部署和规划。坚持保护非遗文化,用好非遗保护政策,建设粤剧、醒狮、陶艺等非遗展示中心,另一方面以“文化+”“设计+”积极推动非遗文化成为旅游文化产品,使非遗文化成为市民朋友可轻松感受、触摸的文化产品。
在资金方面,禅城制定了《禅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资助办法》,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禅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禅城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扬。
据悉,从2016年起,禅城区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申报工作,2018年禅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共支出198.68万元,其中补助金125.68万元,资助金18万元,奖励金55万元。
在传承方面,禅城区相关文化主管部门支持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带徒授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传承人刘泽棉带徒10多人,包括刘兆津、刘健芬、伍蔚蔚等,2009年到2011年办培训班5次,学员360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传承人潘柏林带徒14人。蔡李佛拳省级传承人黄镇江带徒5人,进学校6所,学员7000多人次。
禅城区文化部门还积极组织非遗进校园,通过成立“剧团”、开展“课题”、开发“校本课程”等途径,把传统陶艺、剪纸、粤剧等的传承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以点带面,辐射全区。2006年,禅城区教育局参照各校校本课程,开发出小学《陶艺》、《剪纸》地方课程教材,从2008年9月起在全区推广使用。各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陶艺》或《剪纸》教材进行教学。
此外,禅城非遗项目还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组织开展的相关文化活动。禅城连续多年组织石湾陶塑技艺等“非遗”项目参加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连续多年参与、举办“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
活化让非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渐受到社会关注。据统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87万项,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非遗项目有7万项之多。许多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或世界独有,或世界第一。然而,当前不少“非遗”项目,一方面濒临消亡的窘境,另一方面遭受市场化浪潮对传统工艺的猛烈冲击。简单地说,非遗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面临的挑战也尤为严峻。
6月3日,佛山剪纸艺人陈小杰登上央视《开门大吉》栏目,表演获得一片赞誉。陈小杰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佛山剪纸省级传承人饶宝莲的第九位徒弟,同时也是她的女婿。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省级传承人,饶宝莲希望找到真正热爱剪纸的人,精益求精地传承下去,打造百年品牌。
然而,因为现实压力,很多年轻人在热情退却之后,都半途退出不再从事非遗工作,让非遗传承变得异常艰难。这也是禅城不少非遗项目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非遗传承的困境?“禅城区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今年除了通过出台政策对非遗文化进行扶持,还大力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禅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刘芳表示,让市民零距离接触非遗文化,对弘扬禅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加大禅城非遗项目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志伟看来,非遗文化真正从“活起来”到“火起来”,就要把作品结合到产品设计应用中。在此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既要有资金扶持,也要落实跨界融合理念,把非遗元素和现代活动相结合,通过活动进行推广宣传。
“非遗保护最重要的是活态传承,纳入了国家非遗名录后应该怎么传承,保护起来放在博物馆是没用的,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秀遗产,应该将它激活,为新时期的社会服务,这是最核心的问题。”佛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佛山非遗专家梁诗裕表示,要做好活态传承,就是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全社会参与,将它的精神,如工匠精神,发扬下去。
梁诗裕认为,非遗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保护工作目前还是有很多瓶颈,很多老艺人并不容易招到要学习的徒弟,“绝活”失传并非遥不可及。媒体要多宣传,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创新宣传形式,提高大众关注度,助力“非遗”重续生命力。如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在传承方面,应发展“大师带徒+高校、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打破传统的手工艺师傅带徒弟模式,由大师和硕、博导师联合培养传承人,毕业合格授予学位,使非遗技艺世代相传。教育部门要在中小学普及“非遗”知识教育,让非遗在学校和社会上不断“传承”才能历久弥新。
在如何防止“人亡艺绝”方面,梁诗裕提出,政府文化、非遗等部门应投入资金,组织各门类的大师、非遗传承人撰写、编制专项工艺技艺的系列丛书。“书的内容应重在创作思维、制作技艺、工艺流程、选材选料、配方方法、设计思路、表现技法的总结和归纳,起到记录技艺、重现非遗的作用,而不要做只看到结果、未掌握过程的作品图册。”
值得欣喜的是,此项工作禅城区也在推进中。在6月7日举办的禅城区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上,举行了《禅城百工》编写顾问委员会主要成员受聘仪式。据了解,禅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禅城区所属地拥有的非遗项目搜集了相关资料,出版《禅城百工》一书,对非遗资料进行全面梳理。(记者 黄瑶 陆冰芊 戚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