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林业大学公布2019年职称评审结果,从教33年的理学院蒋华松老师如愿被评上教授,依据是今年该校出台的《教学专长型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条件(试行)》。新规定提出,教学专长型教师进行职称评聘时,不再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考核内容,而是以同行评议、学生评价和教学奖项等三个维度作为评审标准。
类似这种不单纯以论文评定职称的高校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百余所高校进行了职称评审改革,一批教得好的高校教师终于不被论文所困,评上相应职称。此举有助于拓展教师职业上升通道,让教师回归师者本分,推动高校向以学生培养为中心转变。
科研是高校学术水平和综合能力的体现,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无法支撑高质量的教学,而科研成果往往要通过学术论文来体现,从某种程度上说,职称和论文对高校教师提升专业能力是有帮助的。但是,近年来高校出现唯论文、唯职称、唯资历的做法,根子还是认识出现了偏差:一些人把科研水平与教师水平划等号,把各种良莠不齐的论文等同于科研成果,甚至部分学校盲目追求论文数量,忽视内在的授课质量。
在畸形追求论文数量、轻视一线教学工作导向下,部分教师成年累月泡在科研“自留地”里,对教学这块“公家田”却敷衍了事;有的教师把学生变成廉价学术劳动力,收割学生的学术成果;有的教师甚至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把基本的学术道德和规范抛在脑后,剽窃别人成果或数据造假,学术不端现象频出。这不仅破坏了学术风气,也妨碍了高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高校学科的专业要求不同,一些学科偏重于实践应用,一些则偏重于研究,不同学科定位对科研与教学的要求也不一样。高校不能盲目追求科研实力,而荒废了教学本职。改革方向凝聚着社会共识,不能让长期奉献在教学一线的老师只靠情怀来坚守,而要让他们在个人发展和资源分配上“不吃亏”。这就要求打破“论文至上”窠臼,引入教学督导、校外专家评审机制,优化高校职称评审机制,对特殊教师岗位单列单评。同时,通过毕业生对教师业务能力进行评价的方式,最大限度保证评定的公平公正。高校职称改革要因人而异,让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才能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