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资讯 学术会议
  • 正文内容

中央美术学院刘士铭雕塑艺术馆展览学术项目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阅读:916 次 作者: 来源:中国财富网官方 发布日期:2019-09-19 08:39:09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艺网分享的学术资讯。

  2019年9月16日下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多功能会议室举办“中央美术学院刘士铭雕塑艺术馆展览学术项目新闻发布会”,会议由中央美术学院副书记王少军教授主持,学院各院系、各研究机构代表及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致辞。

  “刘士铭雕塑艺术馆的学术定位及三个品牌展”

  中央美术学院王少军副书记谈到,“刘士铭雕塑艺术馆”于2018年6月28日在中央美术学院小营校区成立,旨在以终生立足中国民族雕塑艺术并进行现代转换的艺术家刘士铭的雕塑艺术研究为基点,以重点梳理中国现代雕塑发展史中那些立足中国民族雕塑艺术并进行现代转换的艺术家及艺术现象为主线,以梳理中国百年雕塑艺术发展中呈现出的不同于西方现代性叙事的具有中国特色、立足中国传统文脉、本土化经验进行现代转换的中国自身的现代性叙事。

  这种对中国特有的现代性叙事的重视和研究,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方案”在文化和艺术领域的践行,也是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践行。在全球都关注中国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提供给世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方案”,我们应该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为世界奉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丰富人类对世界、对艺术、对自我认知的宽度和广度。

  刘士铭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本土雕塑家,他自觉扎根中国传统艺术,自觉与他所处时代居统领地位的西方雕塑观念和形态保持清醒的距离,转而坚持立足中国古典艺术、本土文脉,挖掘中国传统多种类别的民间美术,继承中国古代“塑像”传统,尤其主张从中国历代泥塑传统中汲取养分进行当代陶塑转换。刘士铭以他自己称之为“中国做法”的方式,记录和呈现了他所处时代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可以说,刘士铭的陶塑艺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和发展历程中,反映普通民众生活的丰富的视觉画卷!

  刘士铭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创作实践与研究,走出了一条迥异于西方雕塑观念和形态的中国本土化雕塑之路,丰富和拓宽了中国现代雕塑发展之路,尤其增强了民族文化自尊和自信,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为目前我国的文化发展和艺术创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基于上述刘士铭雕塑艺术馆学术定位,相应建立三个学术品牌系列展,分别是:

  “中国做法”——刘士铭雕塑艺术展。计划每年举办至少一次专题性刘士铭雕塑艺术展,同时进行全球巡展,为中国现代雕塑发展和研究提供富有学术深度的个案,开拓中国现代雕塑的研究视野。

  “中国做法”——发掘历史系列展。“发掘历史”:旨在重新梳理、研究、重视被历史尘埃掩埋、淡忘、忽略的重视中国传统文脉、本土化经验进行现代转换的那些不同于西方现代性叙事的艺术家及艺术现象。

  “中国做法”-发现新人系列展。“发现新人”:旨在支持、帮助那些致力于承继中国传统文脉、延续中国民族、民间雕塑进行当代转换的青年艺术家。

  三个品牌系列展集中于刘士铭提出的“中国做法”艺术观念,以“中国做法”为生发点,既切入对中国雕塑发展的历史性回顾以“发掘历史”,又关注对未来发展可能性的侧重以“发现新人”,作为本馆的学术定位的具体呈现。刘士铭雕塑艺术馆将致力于研究、展示、出版、传播、推广、交流中国现代雕塑艺术,梳理和呈现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创作实践、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彰显中央美术学院几代雕塑家所做出的独特贡献。

  发布会现场还披露了2019-2020年度刘士铭雕塑艺术馆将开展的若干项工作计划

  展览计划及系列出版物

  (1)、国际巡展首展——美国纽约曼哈顿站:

  题目:出走与回归——刘士铭雕塑艺术展

  策展人:红梅

  时间:2019年10月28日---11月8日

  地点:美国纽约亚洲艺术中心

  3个学术板块

  ·带光环出走的浪子——从繁华京都到偏远乡村

  ·找寻回家的路——刘士铭的雕塑语言谱系

  ·家——刘士铭的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

  通过在国际艺术之都纽约展出中国第一代本土雕塑家刘士铭独树一帜的雕塑艺术,传播他提出和开创的“中国做法”雕塑观念,以此让美国乃至全球艺术界及社会公众欣赏和了解刘士铭立足中国民族、民间雕塑传统并进行当代转换的艺术史贡献;让世界了解中央美术学院以及中国现当代雕塑家为世界雕塑艺术所做出的独特而鲜明的历史贡献;了解中国百年雕塑艺术发展中呈现出的不同于西方现代性叙事的具有中国特色、立足中国传统文脉、本土化经验进行现代转换的中国自身的现代性叙事,丰富世界现代艺术史的多元叙事;加强中美两国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2)、美国华盛顿DC站:

  题目:仁者爱人——刘士铭雕塑艺术展

  时间:2019年11月14日下午17:30开幕—11月27日。

  地点:美国华盛顿亚洲艺术中心

  策展人:红梅

  4个学术板块

  ·生命的意义-“历博”古物研究

  ·生命—赤子与赤子心

  ·现实的人——平凡世界里的众生

  ·理想的人——平凡世界里的欢乐

  刘士铭水上人家1989陶

  (3)、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站:

  时间:2020年1-3月

  地点1: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

  地点2:悉尼美术馆

  策展人:红梅

  策划中

  通过在一直重视本土文化发展的澳大利亚首都及重要城市的核心广场地带展出刘士铭大型雕塑作品,探讨刘士铭对中国本土雕塑艺术的激活和转换在现当代艺术发展中的意义。

  (4)、美美与共——刘士铭雕塑与中国戏曲专题研究展

  策展人:红梅

  展览以作为雕塑家的刘士铭与作为豫剧表演艺术家的“豫宝”马金凤之间惺惺相惜,美美与共的艺术人生之路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刘士铭雕塑艺术中中国传统地方戏曲对他艺术观念形成的深刻影响及意义。在长达6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无论从题材、主题,雕塑艺术语言的构成,还是从艺术观念、审美趣味、艺术境界追求等方面,处处可见中国传统戏曲与刘士铭雕塑艺术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某种程度上说,刘士铭的雕塑艺术实践沟通了静态的造型艺术与动态的舞台艺术之间的桥梁,为中国现代雕塑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视角和可能性。

  展览计划在刘士铭曾常年生活过的河南郑州—洛阳—开封等地进行巡展。

  (5)、美国波士顿站:2020年3月

  (6)、美国洛杉矶站:2020年4月

  在国内,中央美术学院小营校区刘士铭雕塑艺术馆开馆展拟于2019年12月13日举办,策展人曹庆晖教授,展览题目:《戳心尖尖的泥巴拉话话的魂——刘世铭的雕塑世界与境界》

  策展人将依托刘士铭陶塑遗作精品120件左右、已整理文献资料与物品并借助音乐编辑及纪录片编辑等视听辅助手段,拟分以下若干方面展示刘士铭雕塑世界与境界的特殊性。

  ①岸彼岸:扳动光景的渡船;②人家自家:箍在心头的土院;③难活好活:平凡世界的人啊;④家的哲学:父母妻儿的世界;⑤生活寓言:相亲相爱的生灵;⑥日常以外:怪力乱神的意义。围绕上述作品单元的展示,展览还将根据展线和空间的实际情况,规划突出实物文献和人生重要阶段关系的年表传记单元“说来话长”、文献笔记单元“抟泥心得”、遗物影像单元“三轮铃声”等。

  展览期间同时进行的出版计划(中英文分册出版)

  (1-3).刘士铭作品图集(上中下3册,2020年5月)

  (4).刘士铭年表(一册,2020年5月)

  (5).刘士铭谈艺集(一册,2020年5月)

  (6).刘士铭书信集(暂定一册,2020年5月)

  (7).刘士铭传记(一册,刘士铭、刘伟著,2020年5月)

  (8).刘士铭传记(一册,初枢昊著,2020年5月)

  (9).刘士铭研究文集(一册,2020年11月)

  刘士铭档案数据库资料主要限定于刘士铭本人遗留的作品、手稿等第一手材料,其他研究、发表、出版等内容我们会另行收集整理。

  现有刘士铭档案包含:作品、草图、文稿、便条、日记、书信、录像录音、照片、剪报、藏书等共计16大类,近万件。目前部分档案仍在整理中,将逐步上传数据库。

  1.现数据库内有:

  雕塑作品374件:囊括刘士铭的各个创作时期。

  草图403件:分为创作草图、文物修复、速写三大类。

  书信562封:包括与家人、朋友、师长、学生等的来往信件。

  文稿206件:包括刘士铭各时期书写的方方面面内容的文字。

  便条205份:得益于刘士铭先生家人的精心保护,我们收集和整理了大量刘士铭先生的便条,许多记载着细碎信息的信封、广告纸、小纸片,这些是刘士铭先生日记的另一类载体。

  日记10余本、文件81份、剪报资料389份、证件及奖状17个、藏书568本、录像录音及速记77条(总时长约60小时)、照片逾3000张、其余物品与杂项超过300件。

  与会专家学者们听取了“中央美术学院刘士铭雕塑艺术馆展览学术项目”介绍后,进行了自由讨论,其中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殷双喜教授指出: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对刘士铭雕塑艺术的研究,这次应该是第三次集中研究,并在小营校区成立了中央美术学院刘士铭雕塑艺术馆,意义有两方面:1.此次深入研究刘士铭的艺术和价值。2.以刘士铭的研究为基础,带动和推动对中国现代雕塑,特别是研究民族、民间艺术这条脉络上的艺术家和艺术现象的支持和鼓励。3、梳理中央美术学院高瞻远瞩、中西融合,面对全球化时期关注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脉络,这是民族文化自信和新的百年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教授指出:在中国雕塑界,刘士铭是一位另类艺术家,虽然是在中央美术学院接受的系统的西方雕塑教育,但最终走出了一条完全异于西方现代雕塑的道路。他用最简单的雕塑材料泥巴,用随手找到的生活用具如冰棒棍儿,用手捏不大的独具个人语言特色的作品,制成陶塑,形成他的雕塑世界。现在成立刘士铭雕塑艺术馆,是中央美术学院作出的有意义的举措,以“中国做法”为题来做三个学术品牌展览系列,以丰富和拓展中国现当代雕塑的研究,并向中国当下的雕塑发展提供一种方案,这种方案将面向全球、走向世界,以彰显我们的文化自信。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听取了王少军副书记及工作团队介绍及学者们自由讨论后,进行了致辞。

  范迪安在致辞中谈到:在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之时,美术界都在回顾新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认识几代艺术家付出的不懈探索与作出的重要贡献。此时召开“中央美术学院刘士铭雕塑艺术馆展览学术项目”新闻发布会,既是向媒体介绍相关活动,也兼有学术研讨的意义。

  新中国雕塑艺术的创作研究和人才培养具有丰富的成果。刘士铭先生在1950年即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之年毕业后,在学院艺术家群体中参加了许多重要的创作活动,也形成了他在雕塑艺术上的学术追求,其艺术创造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始终关注生活,深入生活,以刻画普通劳动者为己任。如他1950年代初创作的《丈量土地》,以及1958年创作的大型雕塑《劈山引水》,都可以看到他对重大主题特别是现实题材的创作热忱。在改革开放热潮中,我们对西方艺术的了解愿望迫切,借鉴和吸收了西方艺术的许多优长。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刘士铭先生抽身而去,返身独处,以他纯朴的农村情怀、乡土情怀,沉浸在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生活这一主题的表达上,塑造了大量生动的乡土风情和农民形象。

  二是他坚持研究和继承民族民间艺术,将民间泥塑的艺术形式转化为自己的艺术语言,达到了得心应手、信手拈来的境界。这种朴素的追求和发自内心的艺术语言使他的作品自成一家风格,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艺术研究道路,今天,我们尤其能感受到他坚持探索中国雕塑之路这一艺术目标的难能可贵。借由他自己的话,我们梳理出称之为“中国做法”的学术主线及系列学术研究项目。这些系列学术活动,也体现了中央美术学院对老一辈艺术家进行再认识、再研究、再推广的学术宗旨。

  经过7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我们愈发认识到,今天中国文艺家要进一步坚定文化理想和文化自信,立足中国大地,表现中国主题,展现时代风貌,体现中国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刘士铭先生的艺术研究无论是在美术界,还是在中央美术学院,都需要放在推动新时代中国美术繁荣发展的背景下展开。


标签:学术会议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