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资讯 学术会议
  • 正文内容

中科院院士傅伯杰在亚热带生态所开展学术交流

阅读:731 次 作者: 来源: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发布日期:2022-02-21 21:32:00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学术网分享的学术资讯。

  2月15日,应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邀请,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在亚热带生态所开展学术交流,并作题为“黄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与人水关系演变”的学术报告。亚热带生态所党委书记、环江站站长研究员王克林主持报告会。

  报告介绍了黄河流域在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系统梳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水、生态、灾害和城市产业等相关问题,提出了黄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和人水关系演变的重要研究课题,并介绍了相关研究成果。在黄河水沙通量及时空变化特征方面,傅伯杰指出,水资源短缺、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上中下游水沙异源、空间异质性问题突出,通过将黄河流域分成8段并针对三个时期(1956-1968-2000-2019)的分析,探明了黄河流域输沙量的减少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产沙系数随库容线性降低、随水土保持措施面积而指数下降,上中游泥沙侵蚀/沉积主要受大坝和水库建设影响,下游主要受中游来沙影响。在黄河历史输沙的稳态转换研究方面,建立了“驱动-现象-指标-标准”的稳态转换分析框架,通过历史文献收集整合与分析,识别了黄河历史上的气候变化驱动期和人类活动驱动期,以及黄河历史输沙稳态转换的发生时间在公元1600年后,驱动因素是气候变化和强烈增加的人类活动干扰。在黄河流域人水关系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方面,傅伯杰分别从黄河流域人水关系稳态转变的识别、黄河流域的分水制度及效应、黄河流域虚拟水转移的复杂性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最后,傅伯杰从方法学角度讲解了人地耦合系统模拟的尺度效应。

  报告结束后,傅伯杰与参会人员进行交流讨论,解答了与会科研人员的提问。此次学术报告对从事生态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加深人地耦合系统研究前沿领域、最新进展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认识具有推动作用。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兼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等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2部;2005和2020年先后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1年获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16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第一完成人),201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2019年获第十届中华环境优秀奖-生态保护奖、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洪堡奖章,2020年获科技盛典-CCTV 2019年度科技创新人物、英国皇家地理学会荣誉会士,以及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洪堡奖章”等荣誉。


标签:学术会议,学术报告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