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计辛勤一砚寒,英才济济笑开颜。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大四学生陈琨昊,以学生为第一作者,金城为第一单位,在《Processes》期刊发表论文《Surface Crack Detection of Steel Structures in Railroad Industry Based on Multi-Model Training Comparison Technique》,成为学校第一位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学生。他的这一突破性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李卫丽老师的不辞辛劳的倾囊相授。学校新闻中心的记者专访了李卫丽老师,带大家了解“南航金城学院学生第一篇SCI论文”背后的故事。
教学一体 耐心打磨
在论文完成过程中,李卫丽老师认为比起指导更多的是和学生们一起探索。李老师在这篇论文中主要在选题和批改两个方面对陈琨昊同学给予帮助。这篇论文选题的背景出自李老师来金城之后指导的第一个比赛——2022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之工业互联网APP创新应用赛项(本科组)(在比赛中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一等奖仅有两个),在围绕这个比赛做出一些成果的同时也指导陈琨昊同学做升学和论文研究的计划。一篇论文的完成要经过定框架、初稿、反复修改、投稿、返修等环节,对于李老师而言,印象最深的是返修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去反复修改、完善,对自己也是一种磨练。
据李老师回忆,陈琨昊同学是在中途加入了比赛团队,然后和团队一起训练模型、反复验证结果,在比赛过程中展现了他扎实的算法基础,也体现了他是一个认真、在科研方面有想法并愿意付诸实践的同学。
敢于创新 勤于思考
李卫丽老师认为,一篇好的论文是用文字准确表达自己做出的带有一定创新的东西,既能完整表述,又要突出创新。至于细节,它是创新点的切入。切入点可能就是一个很细分的方向,要选取得当,从而提高论文效果。
科研应该建立在实际工作之上,在自己所做的项目中多思考,从中提炼、总结,最终形成科研成果。
不辞辛苦 奋楫笃行
在教师的本职课程和指导学生科研科创之间,李老师尽力求得最大程度的平衡,把论文的指导过程更看成是一个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我记得当时这个论文的批改,基本是在晚上开线上会议进行的。我们边对照论文边讨论,尽量和自己备课、上课的时间分开。”李老师回忆道。同时,李老师也表示学院一直非常支持科创工作,给老师的科创工作提供了非常大的鼓励和帮助,这才使得他们能够去参与到学生的科创过程中。
最后,李老师寄语在科研科创的道路上奋斗的同学们:多思考,勤动手,下一个就是你!
注:《Processes》是一本以化学、生物、材料、能源、环境、食品、制药、制造、自动化控制、催化、分离、粒子和相关工程领域研究为特色的国际期刊。该刊由MDPI出版商创刊于2013。该刊已被国际重要权威数据库SCIE、SCI收录。期刊聚焦化学工程-生物工程领域的重点研究和前沿进展,及时刊载和报道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致力于成为该领域同行进行快速学术交流的信息窗口与平台。该刊2022年影响因子为3.5。学术评价指标指数值为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