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热点
  • 正文内容

治理学术不端要像抓反腐一样

阅读:1829 次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8-13 14:37:51
基本介绍:

  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要贯彻“放管服”改革要求,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充分释放创新活力,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激励科研人员敬业报国、潜心研究、攻坚克难,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多出高水平成果,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通知》从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评价激励制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分级责任担当机制、科研管理改革试点五方面,对科研机构的管理提出规划和要求。

  8月12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在京举行特别论坛——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难点在哪?针对目前科研管理和科研评价存在的问题,多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发表了各自看法。

  “中国科技论文网站”主编、《中国高校科技》总编辑李志民首先抛出观点,认为绩效一词从工业管理、计件管理中来,事实上知识发现类、思想引领类、技术开发类等一些种类的科研成果难用“绩效”评价。

  梳理中国科技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李志民指出,中国科技评价虽然还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政府主导的约束,但总体在朝着更加合理公平的方向发展。

  具体表现在: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科技评价,谁的水平高、科研经费给谁主要是行政部门说了算;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经历了同行评审、专家互评,到数量取胜,再到注重影响因子和论文单片他引次数等不同阶段,基本朝着更公平的方向发展。

  他认为,目前中国的科技评价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包括:

  科学技术评价分类不够准确,在一些评价活动中,用同一评价标准评价不同类型的科学技术活动;评价中存在重形式走过场、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注意显性公平,评价结构不当;评价结果使用不当,科技评价等同于人才评价,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风气和短期行为;专家评议机制和信誉制度不够完善,人情关系、本位主义现象在某些评价活动中时有发生;对于“非共识”项目还缺乏科学合理的遴选机制等。

  对此,他建议遵循目标导向、分类实施、客观公正、注重实效的总要求建立科学有效评价机制,要坚持正确的科技评价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体系、完善科技评价和制度及科技评价专家库、尊重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学术评价权利,还要建立良好的科技评价环境等。

  “今天的科技评价,政府部门、管理部门还是参与太多。如果科技评价超出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学术评价机制,成为政府制定科技政策、配置科技资源和实施管理的工具,就容易使科研偏离本来的目的,异化成追逐利益的工具;学术评价也不能由出版商来主导,一本期刊年发表上百篇论文,事实上利用一个期刊因子不可能表征几百篇论文的学术水平。”李志民说。

  清华大学教授、CCF副秘书长陈文光则提出,《通知》出发点好,但个别条款落地有难度。

  例如,《通知》提到要切实精简人才“帽子”,开展科技人才计划申报查重工作,一个人只能获得一项相同层次的人才计划支持。陈文光担心,新的政策是否会导致化明为暗、强化层次,反而加重“帽子”问题。

  《通知》还提到,要推动项目管理从重数量、重过程向重质量、重结果转变,明确设定科研项目绩效目标,项目指南要按照分类评价要求提出项目绩效目标。对此,陈文光谈到,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结果很多时候不可预期,数量和质量密切相关,绩效目标或许很难设定。

  他的观点是,加大科研投入才是提升科研产出的根本。

  “中国到了一个要做原创研究而不是跟随式研究的阶段,二者难度完全不同,原创研究需要自己设定问题寻找技术途径,研究效率大大低于跟随式研究。”陈文光说。

  他引用中科大副研究员袁岚峰的观点,即“我们更多地要以花别人2倍的钱办别人1.5倍的事自豪,而不是以花别人10%的钱办别人20%的事自豪”。

  中科院计算所国家大数据重点工程实验室高工翟冬青认为中国科研应当建立制度性评议能力。

  他颇为犀利地提出,现在的评议很多是“钱学森式”的。所谓“钱学森式”,是指过去像钱学森一样的科学家知识能力、科研水平皆高,能够胜任评审工作,但现在则很多是水平低的给水平高的评,因为评审人对评审项目未必有研究者那般清楚。因此,建立制度性评议能力非常重要。

  翟冬青还建议,应当编织中国技术科学图谱。“究竟有多少科学、技术、工程、产品,范围是说得清楚的。现在各部委不是重复立项就是有的项目没人管,往往好管的大家都抓,热点重复立项,难管的都往外推。”他说。

  对于公众和科研人员都深恶痛绝的学术作假问题,提高科研人员科学道德素养和科研诚信意识,开展全社会诚信教育是根本解决之道。但对于眼下频出的学术不端行为,专家也给出了强硬意见。

  李志民认为,治理学术不端问题要像中央抓反腐败工作一样,“老虎”“苍蝇”一起打,不能只是媒体报道随后便不了了之;翟冬青则建议科研诈骗入刑:如果课题作假,可以诈骗罪定罪量刑,评审者也要一同受到惩罚。


标签:学术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