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玉,站住!”只有特别熟悉的人,才知道我这个小名,刚下班出门的我急忙握紧了刹车。回头看的功夫,一大袋散发着清香的花纹甜瓜已塞到我的车筐里。“靳大哥,您太客气了!您这是?!.....”看着他脸上被汗水打湿的口罩和沾满泥土的裤腿,我一头雾水。未等我说完。靳大哥朴实爽朗地冲我笑笑,挥挥手跑开了,留下的简短话语萦绕在耳边:“尝尝!自家产的!”
靳大哥名叫靳云峰,是我的师父。2001年9月我考上了电视台记者,是他手把手的教我写稿、摄像、编辑。如今十九年过去了,已经53岁的他,身为禹城市融媒体中心媒体拓展部主任,却仍在采访一线奔忙。我知道他这是外出工作刚回来。望着他一手提着摄像机、一肩扛着三角架的身影,这一大袋沉甸甸的甜瓜,真不知是怎么提过来的。
面前这一个个硕大斑斓、宛若金钟的甜瓜,把我的思绪一下拉回到了2003年的五月,那时各地都在抗击非典。一天上午,靳大哥带着我去某乡镇采访关于疫情冲击下的农民生产生活情况。前几天的连续暴雨,让我们的采访车深陷到进村的路上,幸好一个开拖拉机的老乡路过,费了三个多小时帮我们把车拖了出来。老乡是附近村的瓜农,有好几个瓜棚,因疫情影响销路不畅,只能到集上卖,可因为拖车耽误了赶集。我们决定买下这车瓜作为补偿。耿直的老乡怕给我们添麻烦拒绝了,加足马力开车离去。下午3点多我们完成采访任务归来时,却意外发现满身是泥的老乡焦急地在路旁招手。老乡眼泪汪汪地向我们讲述,由于错过了时间赶集,他打算进城去卖。因为是借来的拖拉机,不太熟悉车况,加上雨后路况不好,连车带瓜侧翻到了沟里。回报的机会终于来了。我们车拉人拽,齐心协力把拖拉机弄了上来,可沟里的瓜却破损了一多半。这时靳大哥从兜里掏出200元钱,塞到老乡手里,深情地说:“沟里的瓜我们全要了!天不早了,快回家吧!”老乡泣不成声,连连道谢后开车走了。靳大哥拾起一个破裂的甜瓜放到我手里,“尝尝!好吃吗?”。十七年过去了,那丝丝的苦涩仍在心头。
2020年3月29日,靳大哥的父亲因病去世,还未出“头七”,靳大哥就回到岗位上,主动请缨,参与到全市“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宣传工作中。吃过晚饭,我拿起甜瓜,味道沁人心脾。打开手机,靳大哥采写的新闻图文和视频稿件在智慧禹城手机台、“禹城融媒民生”公众号陆续推送出来,“家乡的小胡同变样了”、“看,梁家镇‘户户通’是这样做的!”等等内容,频频活跃在的众多群和朋友圈里,圈粉量、点赞率一度攀升。靳大哥用灵巧的文笔,生动的数字,精彩的镜头,解读着禹城市“户户通”工作的进展和成果:市委市政府情系民生,高度重视,全力推动;各乡镇(街道办)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全员参与,全民参战。市交通运输局6个督导小组,由班子成员带队分赴各乡镇(街道办)现场指导,协调推进。截止5月20日,全市需硬化的499个村庄完成率超过73%。全市已拥有2190公里的通村公路。“户户通”已完成1027公里,397万平方米,3.3万户农民从中受益。禹城市的“四好农村路”建设快马加鞭,已走在德州各县市的前列。
看着这些鲜活的新闻,我的眼睛湿润了。对于农村的道,对于家乡的路,包括靳大哥在内的所有禹城融媒体人都有深深的情结在里面。靳大哥是用心、用情来书写的。禹城融媒体人是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来实践的。他们见证着家乡路的变化,见证着老乡们的生活,见证着交通人的付出,向全社会传递着“今天的户户通,就是明天的百业兴!今天的‘四好农村路’就是明天的‘美好幸福路’”这一真谛!
第二天,我遇到了跑步上班的靳大哥。“瓜好吃吗?”“真甜!是不是当年那个老乡送来的!”“你真会猜!”靳大哥会意地笑了,却告诉了我另一个答案。
“老家路修好了,是我支持大哥种了两个棚,冬杮夏瓜一年就收入20多万。这不,今年镇政府又给了17万块砖支援户户通。我村200多个棚的瓜没受新冠疫情影响,都是地头收购,整车南下。我们的亲人尝到了甜头,相信我们老乡的日子会更甜!”
“靳大哥,再有收瓜的机会,能带上我吗?”“当然可以,不能怕累,甜瓜管够!”我禁不住笑出声来。
火红的朝霞下,师徒二人快乐地向前奔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