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岳父是一位睿智、坚毅、慈祥的老人,一生中充满着生活的智慧,惟真惟实,不慕浮华。但年轻时由于身体遭遇重大变故,生活之路走得异常艰辛。
岳父生于1937年,从小头脑聪慧,喜爱读书。高小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青岛市里的一所知名中学,在学校里很快就崭露头角。正当憧憬着就学美好前景时,岳父思想守旧的父亲武断的终止了他的学业,要求岳父回家种地,岳父性格向来倔强,一气之下到东北闯关东去了。
闯关东的起初几年,岳父居无定所,风餐露宿,到处寻找工作机会,吃尽了不少生活的苦头。几年之后,岳父找到了一个修铁路的差事,他务实的作风和善于动脑的特长,在工友中出类拔萃,工地上写写算算、看图纸的营生非他莫属,很快成为队伍中的骨干,有了稳定的收入,在东北站稳了脚跟。
几年过去,岳父到了男大当婚的年龄,考虑到家里老人的牵挂和许多以后的现实问题,岳父毅然返回了故乡。
岳母本是邻村人,由于修水库移民,搬迁落户到岳父的村庄,两人虽不是青梅竹马,但彼此之间也是知根知底,情投意合。
结婚之后,岳父收回了走南闯北的心,回归农业,回归家庭。由于见识多、好动脑、善于总结的天性,庄稼地里的农活干的总是比别人轻巧、高效。岳父手很巧,只要是他见过的劳动工具,都能模仿着做出来,干活时省时省力。那个年代,孩子们都缺少玩具,有些手巧的父母自己动手,为孩子制作小推车、地滚铁环、弹弓、沙布袋等,这些玩具岳父只要看上一眼,很快就能制作出来,爱人和她的姊妹们玩的十分开心愉快。
农闲季节,岳父还喜欢看书。那个年代经济困难,有时买封火柴都有问题,但岳父仍然能花费几毛钱买回自己喜欢的书籍阅读。岳母是农村大户人家出身,眼界宽、有见识,对岳父的读书爱好很支持,保持了家庭良好的书香氛围。岳父爱好读书的习惯,再加上真诚对人的品格,吸引了村里很多文化人在他身边,每到夜晚聚在岳父家谈古论今,交流读书感想。多年以后,爱人在谈起那段经历时,仍然印象深刻。她说当时大人们谈论的科学家和英雄人物的事迹,深深印在脑海里,种下了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种子。
天有不测风云,岳父32岁那年,在帮邻居盖屋时,不幸从房顶上掉下来,导致腰椎骨折,整个下肢都失去了知觉,辗转多家大医院医治都无回天之术,医生判定岳父此生无法再站立起来,万般无奈只能回家静养。这一变故,对岳母来说无异于天塌下来,岳父躺在炕上需要专人照顾,常年服药还需要经济支出,孩子尚小,地里所有的农活压在岳母一个人身上。岳父在炕上躺了半年之后,思前想后不能当一辈子废人,拖累他人,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使自己站起来。
每当岳母下地干活时,岳父就躺在床上试探着活动下肢,刚开始艰难地做一些屈伸动作,几个月后,岳父挣扎着坐起来,让6岁的女儿给他拿来拐棍,试探着下地。由于下肢没有知觉,根本不听使唤,岳父坐在炕沿上,用上肢支撑起身体,不一会岳父的脸上就布满豆大的汗珠,当岳父的一只脚刚刚触地,根本无力支撑,双手扶住的拐杖失去重心,岳父从炕沿上一头栽倒在地上,磕的嘴角鲜血直流,吓的站在旁边的儿女哇哇大哭。岳父躺在地面上无法站起,直到岳母回家后才把岳父抱到炕上。
岳父有着坚强的信念,接下来经过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锻炼,几年之后岳父居然能拄着拐棍站起来,创造了医学奇迹。尽管如此,岳父的下肢功能仍无法完全恢复,终生离不开拐棍。
岳父的身体状况很难适应繁重的体力劳动,生产队把岳父安排到饲养院喂养牲口,岳父起早贪黑靠到饲养院里,在时间和精力上付出别人几倍的努力,把牲口养护的膘肥体壮,很受大家的尊重。那个年代要靠挣工分吃饭,岳父家缺乏整劳力,收入水平偏下,但岳父、岳母精打细算,把清贫的日子调理的有滋有味。
“即使命运辜负了我,我却对生活报以微笑”,岳父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努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把家庭营造成温馨的港湾,家庭环境始终包围着爱和书香气息。
岳父对子女的学习格外看重。莫言在小说《左镰》里说:“一个人,特别想成为一个什么,但始终没成为什么,那么这个什么也就成为他一辈子都魂牵梦绕的什么。”岳父年轻时中断的求学梦,是一生都不能释怀的遗憾,他把对求学的渴望转移到子女身上,日常生活中,即使再艰难,也绝不影响子女的学业,默默地为子女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
岳父善于用脑思考的特质和平日爱好读书的习惯,深深影响着下一代,他的子女个个学习优秀,堪称学霸。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的大女儿和儿子连续两年分别考上了大学,这在当时的农村是一件轰动性新闻,一时间这个家庭的背景在当地传的神乎其神,相距十几里地的我当时也有耳闻。多年后,我结缘于爱人,走进这个家庭,直到这时我才看到了这个家庭的平凡。
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进入这个家庭的,大包干已进行了很多年。岳父家有不少土地,由于三个子女在外工作和求学,家里的农活基本是以岳父、岳母为主。他们家的土地很多离村较远,岳父下地干活拄着拐杖走得很慢,走到地头要用别人几倍的时间,为了节约路上的时间,岳父岳母到田间劳动时,都要带上午饭,吃在田间地头。岳父经过长期的锻炼,田地里的农活借助劳动工具的支撑都能完成,但劳动的艰辛可想而知。
每到抢收抢种季节,我和爱人及其他姊妹,都会到岳父家劳动。我们都是农活的门外汉,干起农活并不漂亮,但岳父好像并不在意这些,岳父更注重的是实际效果,很多农活不施笨力,注重实用。在农作物的种植上,也不随大流,而是选择产出效益高、方便生活的品种种植,除了种植主粮品种外,在田地中间还要种植一些西瓜、甜瓜、西红柿等品种。麦收季节,酷热难耐,割麦子割到田地中间,几个人围坐下来,顺手摘下一个熟透的西瓜,拳头砸开,啃上一口解渴消暑,繁重的劳动中总是有这样的快乐细节相伴,辛劳的麦收显得不再枯燥。
随着岳父母年岁的增长,没有能力再顾及家乡的土地,三个子女把岳父母接到城里居住。两位老人离开黄土地来到城市,感觉一切都很新鲜,一天到晚到大街小巷上行走,走遍了城区的所有角落。岳父母感情非常深厚,两个人形影不离,彼此之间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需要什么,尽管当时生活还不富裕,但两位老人把生活调理得井井有条,他们对眼下的生活非常满意。
搬进城里居住两年之后,岳母不幸身患重病,不久就离开了我们。岳母的离世对岳父打击很大,长时间沉浸在悲痛之中,房间内保留着岳母在世时的一切摆设,不让任何人挪动,墙上挂起岳母的生活照片,一个人还经常默默写诗作文,悼念岳母。
经过漫长的时间冲刷,岳父最终走出了那段痛失老伴的心理阴影,选择了积极、坚强的生活。岳父把每天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尽量减少无所事事的寂寥。他信奉生命在于运动,每天坚持户外徒步五六个小时,以使他肌肉萎缩的下肢保持足够的力量;白天还经常去书店看书,一看就是大半天,对此他有浓厚的兴趣,弥补年轻时得不到读书的缺憾;家里常年订阅多份报纸和杂志,期期必看,增长见识;一日三餐亲自动手制做,定点定时就餐,生活规律;经常换洗衣物,特别是夏天,基本是一天一洗,尽管衣物老旧,但穿得清清爽爽。
岳父身体遭遇不幸,一生过得艰难辛劳,但值得庆幸的是他养育了三个孝顺的儿女。岳父自独居近二十年来,三个儿女几乎天天晚上都到岳父家陪伴老人,有时一天还不止一次。开始时,我颇有微词,我觉得这样耽误很多户外锻炼的时间,劝爱人二者能够兼顾,很快发现我的劝说是徒劳的,爱人只要一天不去岳父那里,整个人心事重重、无精打采,从此以后,我就默默跟在爱人身后,夜晚陪伴在岳父身边。
其实我是很愿意跟岳父交谈的。岳父话语不多,面容慈祥,再激动人心的事,他听了以后也是波澜不惊,平静如水。岳父有很强的独立思考意识,绝不随大流、人云亦云,也不会迎合不正确的观点,当你说了不正确的想法时,岳父都会平和的给你纠正。跟岳父交流很少谈及生活琐事,多数都是当下的、充满正能量的话题,绝无代沟之感。岳父很少干涉儿女们的私事,即使有看不惯的做法,也只是点到为止,绝不做喋喋不休的人生导师。我对岳父始终充满着敬畏,在岳父面前不敢说半句假话,我时时感受到岳父慈祥面容的背后,有着深邃的思想,凭他的睿智、阅历、知识、思维,可以穿透所有的表象,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任何虚话、假话在他面前都无处遁形,如果说了假话,那将是一场多大的尴尬啊!
我喜欢上写作之后,第一时间把我的新书《岁月回想》送给岳父阅读,报纸上发表的文章也及时拿到岳父身边,岳父看过,喜形但不于色,从他平静、简洁的交流中,我能感受到他对我的肯定和认可。由于岳父年老眼力退化,我送给他我创作的纪实文学《岁月回想》,是他阅读的最后一部长篇书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前几年岳父搬到了我家附近居住,两个小区仅一路之隔,站在我家后阳台上,可以清晰看到岳父的新家。搬进新家时,岳父的身体出现了一些状况,只能靠电动轮椅行走,只要天好,岳父还是要去户外活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岳父身体越来越消瘦,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非常无助。我们几乎天天靠在岳父身旁,直到这时,岳父还经常撵我们回各自小家,生怕给儿女添上麻烦。岳父一生都是这样,即使有再大的困难,也是自己咬牙坚持,不到万不得已,绝不麻烦别人,直到最后一刻还是这样。
岳父的离去,是我们送走的最后一位长辈至亲,从此人生再无来路,只剩归途,想起来满是伤悲。我时常站在阳台上凝望岳父曾经居住的小区,每到这时,睿智慈祥、可亲可敬的岳父形象就会浮现在脑海里,心头涌起对岳父深深的思念……
作者简介:薛立全,青岛市黄岛区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散文作品发表在《齐鲁晚报》《青岛日报》《青岛晚报》《青岛西海岸报》《散文百家》《西部散文选刊》《青年文学家》《当代散文》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