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过关”手
英雄陈祥榕的家乡位于福建省屏南县下山口村,那里三溪交汇,是为三口,谐音“山口”。
村前有潭,曰长潭,潭头水急,漩涡飞转,能上潭头者鲜见。每入夏,全村孩子皆入潭游泳。村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能一口气从潭尾游到潭头上岸的,即“过关”,即为游泳小健将。
年纪小小的陈祥榕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劲,每当看到有同伴“过关”就十分羡慕,暗地里刻苦训练,经常呛水也不怕,有时为了训练连饭都忘了回家吃。
一天,他阵阵惊叫声中劈波冲刺,成功“过关”,倍受同伴们的追捧,因为他是“过关”中年龄最小的孩子。
拔刺折下金樱子
六岁那年秋,二伯带着陈祥榕与他的堂弟一起去郊游。
小小的陈祥榕的脚步尚有些趔趄,却成功地绕开荆棘丛,爬上山坡上采摘野果子。他连续折下一大束野果子。堂弟伸手索要,他匀出一半给他,两人边走边吃很快乐。堂弟不停地从他的手上拿野果子,直到仅剩下一小枝,自己却抓了一大束,看到堂弟开心,他更开心了。突然,他看到一颗长满细刺的红色野果子,问二伯能否吃?二伯怕他受伤哄他说:“不能吃。”很快,他发现了一大丛长满那种红色野果子的荆棘。他再问,二伯又如是回答。或是他听到二伯的话外之音,或是他实在抵挡不住那红彤彤的金樱子的诱惑。他伸手去摘,被刺;他换了个角度再摘,再被刺;他火了,迅速拔掉刺,一把抓住整个金樱子折下,没断,再折……
一旁的二伯看得惊呆了,等的反应过来想去制止时,他已经折下了一大枝金樱子。
骨折算不了什么
陈祥榕初中就读于屏城中学。校园坐落于一个名叫后斜垄的老茶山上,连接校园与县城主干道的是一条陡峭的斜坡,多数学生骑单车上学,陈祥榕是其中的一个。进入初一那年,他的父亲已经癌症晚期,浑身疼痛难忍。陈祥榕一有空就帮助按摩,以缓解父亲的痛楚。
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天空明澈,星光闪烁。晚自修一下课,陈祥榕就心急火燎地骑上单车往家中飞奔,偏不凑巧,一块小石头将他连人带车绊倒了,他重重地摔在地上,疼痛得像断了气一样难受。他咬紧牙关深呼吸了几下,挣扎着爬了起来,感觉右手刺骨的痛,五指都动弹不了了,就用左手骑车回家。一进家门,他立即躲进房间蒙头睡觉。母亲觉得有点蹊跷,就去问他,他说很困要早点睡。次日,他的手掌发青肿得像馒头似的,上医院检查后,诊断为掌骨骨折。为了不给家人添乱,他就那样忍痛了一个漫长的夜晚。
右掌虽然骨折缠着厚厚的绑带,可陈祥榕却觉得一点小伤算不了什么,完全没有影响到他用劳动来尽孝。他坚持用左手帮助父亲按摩,做家务,还会用筷子夹菜给奶奶吃呢!
帮助同学筹措爱心款
陈祥榕的父亲未生病前,与他的母亲一起在海南三亚种芒果,留下他与姐姐在家乡屏南求学。父亲病世后,家里负债累累,他的学籍档案也从“留守学生”,多了一个“单亲家庭”的身份。学校负责留守学生补助工作的老师找他摸底谈话,准备帮助他多申请一些助学金。他摇了摇头说,家里还可以撑得下去,并建议把名额留给更需要的同学。
班上一位同学的家庭贫穷,偏偏又被一辆无牌车辆撞成重伤,住进了医院,车主七拼八凑医疗费还差一大节,筹措医疗费成了大问题。陈祥榕获悉后,二话不说,带头捐出自己仅有的零花钱,并将一个水果箱改成了“爱心捐助箱”,组织同学到县城街心广场进行爱心募捐。在他的努力下,终于筹措到一笔爱心款,帮助同学度过了难关。
树立远大的理想
陈祥榕的母校屏城中学建在老茶山上,校园四周都是翠绿色的茶树。他经常漫步茶山,呼吸着带着茶香的空气,望着一株株破雾而出的茶树出神,觉得像极了一个个守卫边疆的战士,仿佛自己也成了其中的一员。
遗憾的是,他的年龄还小,身体也不够结实强壮,当不了战士。为了这个理想,他报名参加学校篮球队,坚持锻炼。他的毕业档案里,“兴趣与特长”一栏填写的正是“打篮球”。
进入高中后,陈祥榕一到入伍的年龄,就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集训时,陈祥榕听说只有身体素质出众,才有可能入选边防兵,成为一位随时准备上战场战仗的战士。为此,他起早摸黑,埋头苦练,终于以身体素质测验第一名的成绩光荣入选边防兵。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得知自己去喀喇昆仑山,陈祥榕兴奋得睡不着觉。“上战场,打胜仗,保家卫国。”陈祥榕紧握拳头,时刻准备着为理想而战斗。
从下山口到喀喇昆仑山海拔提升四千多米,来自亚热带地区的陈祥榕,仿佛走进了极寒缺氧的“生命禁区”。他坚定信心排除万难,以超人的意志战胜“高反”,适应逆境,完成训练,闯过一道又一道超越人体极限的“鬼门关”。
加勒万河谷,深藏在喀喇昆仑山的皱褶之中,山风凛冽,河水刺骨,外军“悍然越线挑衅”。陈祥榕光荣地接受了战斗任务。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出发前,陈祥榕郑重地写下战斗宣言,奔赴前线。
祖国山河,寸土不让。“面对人数远远多于我方的外军,我们不但没有任何一个人退缩,还顶着石头攻击,将他们赶了出去。”陈祥榕骄傲地记下战斗实况。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陈祥榕作为盾牌手战斗在最前面”直至最后一息,十八岁的生命永远定格成护卫战友的姿势,定格成高原上的一颗闪亮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