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 散文 散文随笔
  • 正文内容

川越千载之一脉遗韵悠长

阅读:358 次 作者:江亲莲 来源:一起问道 发布日期:2023-12-15 05:13:33
基本介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

——题记

  “传帮带,是我们川剧人的传统,就是要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我要重唱川剧,守护这万年台,万代千秋。”“有了你们一代又一代的传人,川剧艺术就永远不会封箱了。”

  日前,由合江县川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川剧《最后一场封箱戏》在微信平台微赞直播小程序首次开播。该剧讲述了一个基层剧团的川剧传承故事,通过收徒、拆台、炉场、惜台、失徒、兴台等六章传递了以主人公陈雯丽为首的一群基层川剧人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艰难守住传统文化根脉的决心,让我倍感振奋、倍受鼓舞、倍增干劲。

  在童心里种下种子

  其实,对于川剧,我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是一个不大懂行的人,充其量算是个喜欢看的观众。我并非梨园世家出身,也从未系统学习过川剧,更没有从事过川剧艺术行业。我只是一个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地道农家孩子,祖辈几代都是农民,方寸之间熟悉的天地就是村里。我想,给予我启蒙力量的就是爸爸。

  爸爸在家族里排行老三,作为哥哥,他把仅有的学习机会让给了妹妹,没去过一天学堂,字不会写几个,也不认识几个字,平常除了“三天三个场”以外,就是种庄稼干农活,哪家有红白喜事,再去给人家当“支客师”、锣鼓吹手,好像一个月都在忙着。他话语很少,可说到对音响、锣鼓、喇叭、音乐等宝贝的研究,能给人说上半天,所以他成了远近几个村公认的“支客师”。

  那个年代的电影是稀奇,要是哪天听说哪里在放露天电影,听不太懂普通话的爸爸就会叫上我,老早就端着小板凳跑去看闹热。每次电影看完后,他回家就一边打开央视戏曲频道重复听着曲目,一边捣鼓那些省吃俭用淘回来的录音机、收音机、音响等设备,搞得房间里到处都是磁带、零件,一度惹得妈妈很火大,但她却没有干涉爸爸的这些爱好。因为爸爸的爱好,我家还是村里第一个看上电视的家庭。不知过去了多少年,只是打我记事起,就觉得爸爸是一个多才厉害的人,尽管没读过书,但他的爱好总是那么文雅,让我无比敬佩,内心一次次的扬起了波澜。

  受爸爸的影响,从小到大,我对战争、历史、戏曲等题材类的电影、电视剧和节目都比较感兴趣。在读书之余、在干农活之余,我喜欢一个人静怡地坐在堂屋看着听着戏曲频道播放的廉洁故事、红色故事、地方故事、古老故事,感受着不平凡的川剧中蕴藏的思想伟力,遐想着自己无知的未来。或许从那时起,我的心里就慢慢埋下了热爱川剧的种子,播下了对川剧文化不舍的情谊,有着想要延续中华文脉的萌动之心。

  在青春中满怀深情

  中学时,我干脆地选了文科。大学时,我又选择了综合类院校。不知自己当了多少年的语文科代表,只记得每每遇到的老师,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多学点文化,对你有好处。”似懂非懂的我,读唐诗背宋词看名著,慢慢在诗词歌赋中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令人向往,也让我变得越发喜欢文学、爱好文艺。

  为了更好的了解川剧的背景故事与专业知识,我到处咨询到处探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大二时加入了学校的文艺社团,凭着想要多方面了解川剧、了解戏曲的满腔热血,在社团干起了各种打杂活,经常回到宿舍倒头就睡着了,其实不管每次社团活动有多累我都可以欣然接受,因为那是我靠近曲艺最近的方式,也是距离曲艺最近的地方。直到大学最后一学期,我依然还是干着社团的打杂活,可内心却一天天的更加充盈了,总想着能有一天在家乡传播曲艺或者文学的声音就好了。

  大学毕业后,我如愿回到了合江,把服务基层挥洒文艺的荣光当作一份追求。苍天眷顾,我有幸通过公招考试成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从入职开始,我就陆续在工作笔记本上记下了那些难忘的所见、所闻、所想,偶尔凝聚成小文小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对于身边故事的记录,对于文艺的爱好和传递,我也从未停止过学习和探求。记得第一次在合江川剧团看川剧《乌蒙山脊梁》时,剧目有些长、内容比较多,有些唱词也听不太懂,然而我并没有走神,生怕错过了无法再来,从演员的精彩表演配合提示台词,顿觉原来川剧还是这么好看!

  后来,我接连多次去剧场,用心观看了《连心桥》、《医者仁心》等精品好戏,深入观察剧中生旦净末丑人物角色及唱念做打艺术手段的演绎,感知剧情传达的善恶美丑爱恨情仇和忠孝仁义礼智信,感受川腔、川韵、川戏、川人带来的独特魅力,总希望在一次次的近距离观摩学习中弥补自身对于川剧文化的空白。数十年来,直到今天也是如此,我依然爱看川剧、想要看川剧,哪里有川剧演出,哪里就会有我的微小身影。

  在故土上传唱梨说

  川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不朽传奇。合江县川剧团作为为数不多能创排川剧大戏、每年携作品进入业内全国总决赛的县级院团,是川剧萌芽、生长的土壤。一场好的川剧,需要时光的烹饪、众人的拾柴和戏曲人的无限赤诚与热爱。可有一次,一个长期关注川剧发展的朋友告诉我:“不希望有一天,后人在面对川剧时,只能留下‘逝者如斯夫’的一声叹息和遗憾。”当时,我很诧异,后仔细想想,觉得他说得也有些道理,但不完全赞同。

  近年来,随着川剧演出场所、演出场次、观众人数等的减少,加之人才断代、名角稀缺、青黄不接,以及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崛起,川剧逐渐走向没落,更有甚者可能出现濒临消亡的危险。川剧市场的不景气,川剧事业的前途渺茫,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川剧的繁荣与发展、继承与革新。但,我们有足够的勇气,有足够的自信,直面川剧发展的困局,更有足够的决心来变局破局,最后终将迎来川剧发展的新局。

  川剧的未来,无疑是荆棘与鲜花并存。所谓爱之深关之切。关注川剧振兴,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续写合江精神、合江力量和合江价值,合江人责无旁贷,我们不应是孤勇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川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新时代应有代表新时代元素的川剧。川剧根植于生活,根植于基层,兴起于伟大的时代,忠于传统却又不止于传统。川剧需要有新人,川剧需要有新作,川剧需要有传承。合江文化是合江川剧所依附的母体,是营养供给之源。我有一颗“合江心”、一个“合江情结”,想要同更多爱好合江文学艺术的人一起推广合江文化,守住这方艺术的天堂,在追寻中感受川剧的生命在怒放、文艺的春天能常绿、家乡的热爱更醇香。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中和川剧,方能入川出川、望川得川。所谓,和合与共,和合相生。白居易也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合时又合事,其实,川剧也是这个理!这样的川剧才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才能生生世世,生生不息,代代传唱。当川剧突破禁锢,扬弃陋习,流传神韵,融合粤剧、诗词、流行音乐或古典文学,走进大剧院、校园课堂、大街小巷或村落民间,走向云端、网络、人民或市场,紧跟时代潮流,相信海纳百川的川剧,总能熬过黑夜的阵痛迎来重生,涅槃蝶变,川流不息,那镌刻着家国万代的文化基因终将汇聚成一曲文明礼乐,奏响在神州大地。

  那时,每一场川剧都是封箱之作,每一场川剧都不是封箱之作,每一部川剧都是博采众长,都是厚积薄发,都是匠心独具,川剧定会焕发出更加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迎来新的浪潮、新的春天,到处呈现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美好气象。或许,我有幸见证!但不管怎么说,我相信一定会有人能见证!

标签:散文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