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沪举行的首届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上,上海市社联主席王战提出观点引发学界关注,他认为——是千年江南经济成就了江南文化
如何挖掘好、利用好丰富的江南文化资源,着力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在昨天举行的首届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上,上海市社联主席王战教授认为,千年江南经济成就了江南文化,江南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既要有实施方案,也要抓突破口。
“四水”经济为江南文化发展提供基础
王战认为,千年江南经济成就了江南文化。他分析到,江南经济的繁荣是因为它独享了“四水”航运(长江、大运河、江南水网、海运)的经济性。江南的“四水”经济,为江南文化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并由此派生出不同于其他地域的文化价值观,如移民文化、和而不同的宗教文化、“信义仁智礼”的商业文化、大众转向的运河文化以及“士商工农”的人生价值观。
他举例说,大运河沟通了南北,而且由于船运最快要跑两个星期,从杭州到北京,就构成了慢文化。而这个慢文化,王战把它界定是中国的一次文艺复兴,它带来的文化,甚至促成文言文转向白话文。“因为在船上你得聊天,聊天的时候,不能‘之乎者也’这样文绉绉的。那就得侃故事,有心人编成章回小说,文言文变成了白话文。”他指出,运河文化是市井文化。昆曲北上,京剧北上,建筑文化北上,昆曲曾经在虎丘唱了三天三夜,明清小说的繁荣等等,这种文化转向都和运河有关系。
王战的观点得到不少与会学者的认同。在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程章灿眼中,“大运河是一条江南性格最为突出的江南之路。”他指出,大运河水路上的重要节点,都依托大运河而繁荣发展。随着人员、物资和观念的流动,作为商旅之路的江南之路,还是一条书籍之路、拓本之路、文艺之路、审美之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唐力行也认为,“江南地区的水网,不仅仅是经济交流的通道,而且是文化交流的通道。”他说,评弹演员坐船走码头,最兴盛的时候,有2000多个评弹艺人在江南地区不断地流转,把评弹文化送到了江南每个角落。
文化赋予经济以更强的竞争力
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世界小商品大市场为什么集散在义乌,集散在江南?”“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江南出的企业家最多?”在王战看来,这其中必有文化因素。
众所周知,“士农工商”是古代中国人的人生价值观。王战指出,江南文化孕育并形成“士商工农”的人生价值观,排列顺序发生了很大变化,“商”的地位提高了。王战指出,之所以浙江出现了很多知名企业家,因为在他们的价值观中,如果清华考不上,去经商、办企业也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他说,“如果认为做生意就是奸巧之人,你就不会去干。”
历史上皖南曾是江南最穷的地方,结果整个江南的商业都是徽商带起来,为什么?“这个价值观的改变非常重要。”王战强调。对此,安徽省徽学学会会长、安徽师范大学教授王世华非常认同。他认为,明代中后期,活跃在长三角的徽商冲破几千年“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大胆发出“贾何负于儒”的呐喊,可谓“石破天惊”,影响了人们的观念,进而助推长三角社会转型。
打响文化品牌要抓突破口
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今天,我们解码江南文化,就是为促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由此,王战强调了打响江南文化品牌的意义所在:“打响江南文化品牌,可以为长三角一体化打造共同精神家园所用”,甚至为“一带一路”建设所用。他特别指出,和而不同的宗教文化,可以为“一带一路”提供精神财富;信义仁智礼,可以作为“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共同的文化。
王战认为,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既要有实施方案,也要抓突破口。为此,他举了一个例子: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出生在江苏,成名在上海,出游在浙江,而游的最多的地方是安徽。这不正是“长三角一体化的一个文化表达”吗?抓住一个人物把这个文化要义刻画出来,有当代意义。王战还道出了徐霞客为什么成名在上海的原因。原来徐霞客和明朝松江府大儒陈继儒是忘年交,他一生五次去拜访陈继儒。徐霞客母亲85岁时,他去陈继儒那里取匾,陈继儒给他一个号“霞客”。
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陈野看来,江南地区具有诗意品质、审美价值的优质文化,不仅是文化创意、文化产业的资源要素,更为我们树立了超越现实功利的生活品质和审美典范,活化优质审美文化历史资源,是江南文化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关系中一个切实可为的领域。
“江南文化是通的。弘扬江南文化,为长三角一体化打造共同的文化家园有很多事情要做。”这是王战的结论,也是他的愿景。(记者 杨逸淇 刘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