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文化 公共文化 非遗文化
  • 正文内容

安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 活态传承点亮非遗之美

阅读:1655 次 作者: 来源:安徽文明网 发布日期:2019-11-15 14:42:42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艺网分享的非遗文化资讯。

  深秋的黄山,天高云淡,层林尽染。11月11日,坐落在安徽黄山高新区徽文化产业园内,集古典与时尚一体的“徽字号”博物馆彩旗招展,鲜花竞艳,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与色彩斑斓的黄山秋色交相辉映。

  “徽字号”博物馆近8000平方米的展厅,依次分布着“衣之韵、食之美、住之适、用之雅、养之健”五大系列构成的综合展区,以及故宫及辽宁、山东、福建、安徽四家省级博物院(馆)优秀文创产品的专题展区。为期5天的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让这里成了网红打卡地。

  物态活态融合填补中部空白

  草柳竹编、灯彩扎制、木石雕刻、文玩盆景、祁门红茶、古井贡酒……五大系列的综合展厅里,我省各地多姿多彩的非遗技艺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首次参加大展的宣城市级皖南彩塑传承人甄铭杰说,“文化是敞开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大家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学习。”

  我省是非遗大省,近年来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出台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安徽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创建了全国首个跨省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研究会,开展“非遗进校园”等主题活动,全面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构建起抢救式保护、博物馆保护、生产性保护、宣传性保护、教育式保护等科学的非遗保护方法体系。截至2018年,我省共有3项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项目5699项;有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近7500人,有18个项目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然而,在全国范围内,文化部与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会活动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东部:西部是在四川成都举办的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东部是在山东济南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唯独中部地区缺乏国家级大型非遗活动。在省委、省政府和文化部的重视支持下,2012年,由文化部和我省省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在黄山市举办,填补了中部地区空白,这也是此类大展首次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举办。2014年,经全国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领导小组批复,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作为大型国家级展会得以保留。此后,大展每两年一届,在黄山市连续举办了四届。

  省文旅厅有关负责人透露,选择黄山市为举办地,因为这里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和传统技艺的荟萃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及影响在全省举足轻重。统计数据显示,黄山市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21项、省级63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3人、省级154人,全省占比均超过四分之一。

  记者梳理在黄山市举办的四届大展,发现其显著特色是“三个坚持”:坚持高端与普及相结合,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级别论坛,也组织让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亲近非遗、走进非遗的多项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开展非遗保护的理论性探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层对话机制,也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示平台,举办展示、精品展等一系列活动;坚持政府与民间相结合,政府、学界、业界、民间等携手协作,共商共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务,形成多方协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格局。另外,从大展举办地来看,首届在新安江畔的徽州古村落、第二届在歙县古城的徽州府衙、第三届在黄山市城市展览馆,到第四届的徽文化产业园,均体现传统与现代结合、物态与活态交融、生产与生活联通的特点。

  展陈体验融合创新生活传承

  “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是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的主题,昭示着当今非遗文化的发展方向。

  在“衣之韵”展区,堆锦、云锦、苏绣、汉绣、顾绣、满族刺绣、蓝印花布、夏布、苗族蜡染等富有民族特色服饰及饰品绚丽多彩,让观众饱览中国服饰文化之美。在“用之雅”展区,草柳竹编、灯彩扎制、木版年画、丝毯织造、剪纸泥塑、金银细工制作等非遗项目,将传统技艺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再现了吉祥节庆、家庭装饰、日常生活与游戏娱乐等群众生活场景,让人们感受到“乡愁”。在“住之适”展区,砖瓦烧制、木石雕刻、家具制作、文玩盆景等居室陈设类非遗项目,通过场景再现营造出徽派传统民居、北京四合院等传统民居生活空间,让观众领略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美学。在“养之健”展区,安宫牛黄丸、京万红软膏组方、彝医水膏药疗法等传统中医药剂制作、传统中医诊疗法以及传统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类非遗项目,让观众在互动式体验中感受中医中药的魅力。在“食之美”系列展区,传统面食、酱菜、奶制品、酿醋、牛羊肉烹制、普洱茶、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古井贡酒等地域特征明显、群众认可度高的生活类非遗项目,通过传承人现场技艺展示,带观众走进“舌尖上的中国”,享受不一样的味蕾体验。

  “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文化,才能让非遗活起来,进入寻常百姓家。”省级非遗传承人朱泓说,“徽字号”展区是清一色的徽州雕刻作品,既有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更多则是物美价廉的实用类工艺品。

  与首届大展相比,这几届在布展方式、展陈内容等方面也不断创新和拓展完善。第二届大展以“文房四宝精品展”为主题,不仅集聚了全国最具代表性的文房类精品,还邀请了与制作文房用品相关的器材、原材料参展,通过展陈布置,营造一个相对完整的非遗生存空间,让观众能更直观、立体地了解非遗的前世今生,激发观众保护非遗的热情;同时,突破传统展会分类展示的模式,将笔墨纸砚等文房类项目配合古琴、香薰、盆景、茶艺布展,全面复原传统文人生活空间,呈现中国古代文化的意境之美。第三届大展举办了“明月清风——故宫博物院藏新安八家书画展”,让向来极少“出门”的146件故宫文物回到作者故乡,日均参观量超过2000人。正如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说:“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个有影响力的展览,使原来文化发生地的普通民众,对自己的家乡故土更加热爱,更多了解徽州文化和新安画派艺术。”

  故宫系列化妆品、故宫宫门双肩包等文创产品,让宫廷文化融入大众生活。从第三届展出的故宫博物院18个系列386种萌气十足的文创产品,到第四届的故宫等全国5家著名博物院(馆)文创产品专题联展,以及故宫博物院驻黄山市徽派传统工艺工作站成果展,推陈出新的文创产品不仅让文物活起来,也成为传播文化的重要使者,让观众通过产品学习文化、通过文化引发思考、通过思考获取精神升华。

  传承传播融合融入非遗竞技

  11月11日中午,历时两天半的全国砖雕传统技艺大赛落幕,有13名选手分获一、二、三等奖。此次大赛是本届大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砖雕传统技艺振兴与发展”为主题,汇集北京、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广东、安徽等国内各大砖雕流派,70位选手现场竞技,其中“90后”选手占45.7%。来自安徽省行知学校18级徽雕班的张志伟今年16岁,是最小的参赛选手,参赛作品是徽派传统的梅花砖雕。他说自己学砖雕的时间不长,这次参赛主要是以赛带学、增长见识。

  黄山市文旅局负责人介绍,这次砖雕大赛是继上届大展后,再次聚焦“新生代”将非遗技艺现场竞技融入大展。第三届大展期间,主办方邀请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两省三地的歙砚传承人现场竞技,共有40名选手在方寸之间一决高下,并通过专家评选与网络投票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出工匠之星、手艺之星和传承之星,通过赛事活动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艺文化。

  在山西万荣面塑(花馍)展台前,“80后”省级传承人赵锐正麻利地捏搓着花馍。不一会,一个时尚动感、栩栩如生的卡通形象出现在记者眼前。赵锐说,大学毕业后选择了捏面塑创业,还在网上开起了淘宝店。今年是第一次来黄山参展,希望借助大展平台,让面塑文化走向全国、走向海外。据不完全统计,连续四届在黄山市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搭建了展示展销、传承传播、线下线上“三融合”的平台,共有全国31个省区市最具代表性并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传统技艺类、传统美术类及传统医药类500多个非遗项目参展,先后有近2000名非遗传承人在现场展示“绝活”,累计吸引了近50万人次的参观者,形成了覆盖面大、参与面广、感知度高、互动性强的品牌效应。

  本届大展期间,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王亚民研究员作了《文化创意融入当代生活--以故宫博物院文创为例》的专题讲座,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昶也走进黄山职业技术学院,与红茶培训班的学员进行座谈交流。另外,“非遗进校园进社区”主题宣传、非遗摄影展、传统民俗展演等系列活动此起彼伏,营造了非遗多元共生、民众共享的大展氛围。

  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从首届到本届大展,均通过中国非遗保护讲习堂等形式,引进专家与民间对话机制,设立非遗保护、传统工艺振兴、非遗与当代生活等主题论坛,举办了数十场讲座、对话,搭建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平台,形成政府主导、业界推动、民间促进、群众参与共同保护非遗的社会格局,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开展非遗传承与体验之旅、大学生文化实践与非遗探访、非遗民俗展演、非遗研学等“非遗在我身边”系列主题活动,拓展群众参与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感受非遗、热爱非遗,实现传承非遗与改善生活、丰富生活的统一。(记者 吴江海 潘成)


标签:非遗文化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