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苏州大学举办“大变局背景下的对外传播国际高峰论坛”。在聚焦江苏非遗对外传播的分论坛上,20多位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中外专家学者聚焦江南非遗传承创新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围绕挖掘好、利用好丰富的江苏非遗资源,推动区域文化协同发展,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展开思想火花碰撞和研究成果分享,探寻大变局背景下江苏以及长三角地区非遗对外传播的新思路和新路径。
作为苏州民俗学会饮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苏州吴门人家饮食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沙佩智在主旨发言中指出,苏州织造府菜厨艺无不体现了苏工、苏作、苏匠追求完美、追求极至的工匠精神。“苏州菜承载的是苏州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记忆。吃客寻求的是一种吴地传统风情,品味的是一种物化的传统文化。”她说,“传承苏州菜文化,是一场接力赛,一定要让它发扬光大。”目前,沙佩智和她的团队正为申报全国非遗项目做积极准备。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执行院长陈龙教授指出,作为全国第一个民俗博物馆,苏州民俗博物馆在成立伊始就把苏州的食俗陈列进去了,使海内外观众在馆内就能品尝苏州美食;苏州民俗学会饮食文化研究会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引领、示范和规范作用。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润华认为,沙佩智把餐饮经营和弘扬姑苏非遗结合在一起,20年来不遗余力地挖掘、抢救、传承和保护苏州传统饮食文化和传统制作技艺;特别是她先后资助出版《历史典籍中的苏州菜》和《苏州历代饮食诗词选》,赴海外展示苏州菜的成果等,这是挖掘和传播中华非遗文化必不可少的。
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秘书长邓清就积极参与和推动扬州运河文化保护和利用,放大扬州运河城市特色,以及WCCO作为运河国际交流抓手等问题谈了自己的思考。自2007年开始,扬州已经连年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现已成为国际运河城市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邓清表示,为纪念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5周年增添亮点,WCCO将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的资源优势,与扬州携手,把前瞻引领与精益求精相结合、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立足当前与放眼长远相结合,着力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树立起世界认可的扬州运河文化符号。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国家哲社重大课题“网络与数字时代增强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的途径研究”首席专家童清艳教授指出,科技应用将智推江苏非遗无国界传播。她说,江苏是中国现代文化学的发源地,江苏文化学人及其丰厚成果是讲好江苏非遗故事和传播非遗之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童清艳表示,她领导的团队目前正聚焦中华非遗数据库的指标体系建设,希望在非遗挖掘、IP、形象打造,以及非遗数字化、智能化保护等方面助力江苏非遗的挖掘和对外传播,使江苏非遗成为网络小说、动漫游戏、音乐直播、影视作品的创作源泉。
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何建华研究员指出,江苏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江南地区共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家园,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文化动力。在现如今百年未遇之世界大变局时期,如何从挖掘和对外传播江苏的非遗文化入手,有效破除江南区域内不同地域文化、多元社会主体、多重利益格局以及城市群都市圈等之间的壁垒和藩篱,融合共生,都有待于江南文化发挥其协调整合功能和价值认同机制。这也是培养江南区域文化共同体意识,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分论坛策划人,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倪建平研究员指出,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挖掘和传播江苏非遗文化品牌,加快打造本区域共同的价值共识和提升区域文化自信,有助于推动区域文化产业联动发展,增强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江苏历来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新时代强调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要求我们不断挖掘和对外传播品质优雅的江苏非遗,以高质量实现其对增强城市间文化认同感具有的重大战略资源价值,进而助力提高江苏与其它文化进行对话、讲好江苏故事、增强江苏文化软实力的效果和活力。
嘉兴市外办主任沈文平指出,嘉兴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及市级非遗资源丰厚,内涵丰富,具有巨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价值。嘉兴市政府正从切实加强居民对当地特色文化的认识,强化“非遗”保护意识,健全保护机制,落实非遗保护政策法规等方面发力,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和对外传播,打造嘉兴城市形象全球传播的新平台。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邵鹏副教授指出,非遗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实现“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长三角地区近年来在非遗保护上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仍需吸取国际经验,从完善制度保护体系、建立科学保护机制、推行有效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提高。
昆山杜克大学海外部主任费嘉炯(Andrew Field)博士认为,“虽然美国制度、历史、传统、风俗等非常不同于中国,但美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能给中国带来很多启示。”费嘉炯说。例如把非遗与现代商业相结合,加强产权保护,注重实用性;通过现代化手段进行保护,加强传播力度;培养全民参与意识,注重与物质遗产和文化产业的关联,推动非遗保护的长远发展等。费嘉炯建议,江苏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江苏的非遗应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中加强保护。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俄罗斯问题专家吴非指出,俄罗斯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上,形成了以“国家保护”和“整体保护”为基本原则,民间组织和个人承担主要保护的工作格局。在吴非看来,除了俄罗斯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协会队伍非常强大外,俄罗斯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公众广泛参与这一文化遗产保护特点,是其最突出的显著成果。他提出,可以借鉴俄罗斯的做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体系,合社会之力,对各地非遗实施有效保护和利用。
展望未来,如何进一步深化法国和江苏地方间的非遗文化交流?在法国耐道研究中心主任步睿飞(Emmanuel Breffeil)博士看来,进一步推动法国高校与江苏的大学在非遗教学方面的合作以及在历史文化小镇间缔结友好关系都值得继续“做文章”。步睿飞表示,通过加强中法文化组织间的交流和合作,江苏的大学既可以真实呈现本省非遗事业的进程与问题,还能帮助江苏大学生增强对非遗及其保护、弘扬的认知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