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进京展演,得到观众的连声称赞、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戏曲盛宴,弘扬国粹文化,让中华文化走进青少年心间……近来,福建莆田积极传承戏曲文化,以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为百姓奉献了一道又一道的“戏曲盛宴”,让传统文化步入寻常百姓家,把惠民大戏演到群众“家门口”!
莆仙戏又进京!这回演员全是"00后"!
全国艺术职业教育戏曲教学成果展演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行。11月17日晚,由莆田艺术学校选送的莆仙戏折子戏《三鞭回两锏》惊艳亮相,小演员们的精彩表现赢得了满堂喝彩。
据悉,本次展演活动由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主办,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戏曲专业委员会承办。从11月1日至20日,历时20天,展演汇集了64家院校的94个剧目,涉及52个剧种,是全国戏曲成果的集体亮相。
当晚应邀展演的折子戏都是带有福建地方特色的剧种,包括莆仙戏、闽剧、漳州平和木偶戏、高甲戏等传统戏剧,分别向观众展示了福建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三鞭回两锏》的表演者都是莆田艺术学校的“00后”们,这是他们第一次晋京演出。
20分钟的表演,三位主演需装备一身重达20多斤的行头,既考验表演功力,又考验身体素质。
扮演李世民的小演员曾伟杰说:“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北京,还是有点紧张的,出发前认真排练了很久,希望能为观众呈现最好的效果。”
莆田艺校莆仙戏表演专业主任陈兆宾表示,学生们都是第一次参加国家级的展演,舞台效果很不错,也达到了汇报演出的意义。
仙游县:送戏下乡活跃乡间文化莆仙戏走进寻常百姓家
11月14日,在仙游县度尾镇剑山村的一处已经收割的农田里,由鲤声剧团演出《石鹏赛宝》吸引了数百村民前来看戏,田埂边村民们津津有味看戏,表情专注。
《石鹏赛宝》讲述了东海岸边的讨鱼郎石鹏,偶救龙女,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剧情一波三折,角色个性鲜明。
戏台下,从附近洋坂村慕名前来看戏的老人阿玉告诉记者,自己是个老戏迷,哪里有演出莆仙戏,他就往哪里跑。
像这样忠实的戏迷,鲤声剧团团长傅丽云也认识好些人。戏迷们通过口口相传追“剧”,他们不顾路途遥远,搭乘公交车,去赴一场自己与莆仙戏之约,哪怕是一出已经看过多次的戏。
“有观众的莆仙戏才称得上是‘可爱莆仙戏’。”傅丽云告诉记者,剧团每年还坚持深入农村,送戏下乡,最多时,一年下乡演出可以达到300多场次。还排练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现代小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文明之风。此外,自2014年起,鲤声剧团开展“文化惠民、周周有戏”活动,每年在剧场演出50场莆仙戏传统和经典剧目,让爱戏、懂戏的戏迷“有好戏看”。
莆仙戏,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活跃在田间,也上得厅堂。作为古老剧种莆仙戏的主要艺术表演团体之一,成立于1952年的鲤声剧团,建团60多年来,整理、改编、创作了许多优秀剧目,荣获了剧本、演出、导演、音乐、舞美和演员等众多奖项。剧团曾十二次晋京表演,其中三度为参加国庆献礼演出。三度走出国门,其中二次赴法国、一次赴泰国演出。
为了更好地传承戏曲,鲤声剧团还开展了莆仙戏进校园活动,观看师生人数累计达3万多人,让师生们对家乡传统戏曲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据介绍,下一步剧团还将通过培养青年演员,排练优质剧等措施,激发戏曲内在的生机活力,持续扩大戏曲文化影响力,发挥戏曲在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作用。
莆田:“京剧脸谱漂流”进校园弘扬国粹文化
近日,“京剧脸谱漂流”走进百威中国莆田鲸山爱心小学,用系列活动为孩子们创造惊喜,奉献了一道“国粹盛宴”!
演出开场,一首轻快的《说唱脸谱》,引得孩子们倾耳细听,大气磅礴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造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激发了他们对京剧文化的兴趣。红脸的关羽、黑脸的包拯、白脸的曹操......不同的脸谱颜色,熟悉的经典人物,孩子们在戏曲说唱中对京剧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活动现场,志愿者们通过幻灯片向孩子们介绍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七个莆仙戏的基本角色,并手把手地教他们彩绘脸谱。在志愿者们的指导下,孩子们有板有眼地在空白脸谱上描画了起来。经过一番认真细致的描绘,一张张完整的脸谱呈现在大家面前,让创作者也收获满满成就感!
值得一提的是,本活动融合本土文化,把庙前殿后表演的莆仙戏也搬上课堂,进一步让孩子们感受经典唱腔,体验地方戏剧的魅力。
据了解,“京剧脸谱漂流”是百威公司2019年在全国27所希望小学中开展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以“欣赏、体验、互动”为核心,旨在普及京剧国粹文化,让孩子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在轻松愉快的互动中传承国粹文化和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