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艺术 影音 影视
  • 正文内容

既长且慢的《文学的日常》是如何打动年轻人的?

阅读:7139 次 作者: 来源:四川在线 发布日期:2020-05-21 10:58:00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艺网分享的影视文学资讯。

  由优酷视频、海峡卫视联合出品的人文纪录片《文学的日常》正在优酷播出。

  这部纪录片,聚焦马原和吴啸海、麦家和史航以及阿来和谢有顺等5组、10位文学相关领域名人,以拜访和对谈的形式,展现作家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

  每一期时长约50分钟。在如今讲求“短”和“快”的时代,这部“长”且“慢”的纪录片,播出后却收获了不错的关注和评价。统计数据显示,观众以“90后”年轻人为主,超出了出品方的预期。

  近日,记者采访了出品方和导演,以及阿来等出镜作家,听他们讲述这部纪录片的一些台前幕后。

  原生态拍摄

  收获可遇不可求的瞬间

  《文学的日常》形式很明确,只有拜访者与被拜访者,镜头一直跟随他们,在他们日常生活中,记录下他们之间的行动和谈话。

  导演王圣志坦言,相较于很多长时间的追踪记录而言,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时间其实很短暂,每一期大概两三天时间,但更多的工作在于前期。每一个作家都有其个性,也有其独特的精神世界。

  例如阿来,拍摄之前就有一个非常漫长的沟通过程。在阿来的新作《云中记》刚出版的时候,阿来到广州一个书店做讲座,王圣志就跟过去,利用空闲时间与阿来聊天。后来阿来到厦门,他也跟着过去又聊。得知阿来有一个非常谈得来的朋友——中山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谢有顺老师,便又邀请谢有顺来参加节目。

  拍摄过程中,完全采用原生态拍摄方式,没有喊“开始”,而是任由拍摄对象们兴之所至、随意发挥,记录下他们原本的相处方式和谈话。

  镜头下,阿来与谢有顺相聚在成都杜甫草堂,穿梭在人群中,边逛边谈。王圣志透露,其实最初的预想,是想要阿来带着谢有顺去成都的一些菜市场或者茶楼,“但是我们了解后发现,这些根本不是阿来日常生活的路线,而杜甫草堂才是。”

  阿来告诉记者,杜甫草堂,他平日里经常来,散步、思考、拍花……在走的过程中,杜甫那些诗就全部到了脑子里,就又是一次对这些经典的学习。“有朋友来,我也愿意带他们来走一走,这就是我的日常,在一个让我感觉舒适、有文化底蕴、可以安静思考的地方谈文学。杜甫诗写《客至》,我也借他一处,招呼一下我的客人吧。”

  正因为这样的原生态记录,反而让剧组收获了很多可遇不可求的“高光”瞬间,让片中呈现了许多“金句”。

  例如麦家与史航,两人打着伞在雨中行走,谈到了作家的天赋,史航提到,有些时候“天赋不是祝福,而是一种惩罚”。这句话,就让不少网友感叹“击中了心”。

  而当麦家带着史航回到自己的故乡,在祠堂里遇见一群人时,突然十分触动,讲了很多掏心掏肺的话,展现出平时不太爱示人的撕裂感,被导演组拍摄下“他打开了的一面”。

  开放的对话

  呈现广阔丰富的生活见解

  《文学的日常》每期拍摄前,会给作家们一个提纲,但实际上最后呈现出来的,很多并非之前设想的内容,远比之前的设想更广阔和丰富。

  在阿来与谢有顺的对谈中,谈到了阿来的成名作《尘埃落定》曾被退稿数十次,原因是认为这部作品太好了,太高雅了,而市场无法接受,可能卖不掉,要求阿来修改,但他总是坚持不改。

  “在物质的领域当中,我们从来都是要好的,吃要吃好的,穿要穿好的。只要有支付能力。”阿来说,而在文化领域里却发生了另一个偏差,那就是好的反而卖不掉了,没市场了。

  阿来回忆,当初在出版社工作时,有一次开会的时候,有一位编辑认为正在谈论的那个出版项目,读者们会不喜欢,因为太高端了。阿来则直接将这个编辑拉到窗前,指着人民南路这条繁华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让他指出来,究竟哪一个是他说的读者?

  正因为这样,如今创作的人在“取消难度”,阅读的人在“回避难度”,文学上的审美是在走一个下行线。“我其实也一直反对所谓的‘快乐阅读’这样的说法,就是只读你喜欢的书。我经常跟我的学生和朋友讲,要学会啃一些你不喜欢的、难啃的书。因为如果都是读自己喜欢的书,那只是在同一个平面上的滑行,本身是很难形成思想的进展的。”谢有顺感慨道。

  除了文学审美,他们还谈到了植物与自然。阿来对植物学有十分系统和深入的了解,出版过《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他提到,自己曾经跟着驴友们一起行走,本来以为有共同的爱好,后来发现他们只是专注于行走本身,而对周遭的世界没有好奇心。“我们经过峡谷、高山、河流、湖泊,他们对地理不关心,我们会遭逢很多动物和植物,他们对这些生命体也毫不关心,不会问这棵树叫什么名字,不会问跑过的动物叫什么名字。”阿来说,在某种状态下,人真的变成了驴,跟驴一样只知道行走了。

  “大部分的作家都是反思型的。他在生活里面会生活得很深入,又能迅速地抽离出来反思自己的生活。”王圣志说,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得到很多的洗涤和滋养。

  触动年轻人

  文学是件美好的事

  据优酷纪录片中心项目监制介绍,《文学的日常》播出前,项目组认为这个片子的收看群体应该是中年群体,但播出后统计数据显示,观众群体以年轻的“95后”学生群体居多。不仅观看,还在网络上给出了积极且走心的评价。

  豆瓣上一位网友这样评价:文学不一定完全要“服务于”生活,但一定来源于生活,不管它呈现出来的面貌是怎样的,都是来自于对生活的认知与思考。所以作家作品应当是时代的镜子,文学不应该被当作某种“任务”“业绩”去完成。

  《文学的日常》虽然名字与“文学”有关,但其实并未有太多涉及文学的专业性的内容,对于其中的作家,没有对其成就或身份进行太多介绍,而对涉及的文学作品,仅仅只是摘取一些片段,没有更多地对其进行学术上的评价。王圣志说,这部纪录片更多地是想传递给读者,文学是美好的,但是真正要了解一部作品、一位作家,光看片子是不够的,还是需要沉下心来,去真正阅读他们的作品。

  “其实我们做同类型节目的时候,都愿意更多地展现他们的故事,情感、内心是怎么样的,但是我们不做唯一的答案,我们更希望他的解读或者是观点是开放的,每个人看完以后可能有不一样的感受,恰恰是我们节目想表达的东西。这当中的不一样,这当中的碰撞会让大家收获更多。”优酷纪录片中心总监张伟张伟说。

  据了解,《文学的日常》一共拍摄了10对作家,目前的第一季节目共播出5对,接下来还会有呈现类型更丰富的作家的“文学的日常”。(记者 吴梦琳)

标签:影视,文学,纪录片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