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文化 公共文化 非遗文化
  • 正文内容

纪录片助力非遗传播

阅读:1221 次 作者: 来源: 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2018-09-03 09:55:14
基本介绍:

  7月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首批优秀成果推介会”在国家图书馆举行。这个记录工程历时两年,以纪录片为主要载体,保存和传播传承人的技艺和经验,体现了国家对于非遗的高度重视。

  中国非遗资源极其丰富。近些年来,讲述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成为更为普遍的纪录片叙事手法,受到广泛关注和欢迎。《舌尖上的中国》《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了不起的匠人》《我在故宫修文物》《本草中国》等纪录片,围绕普通个体进行叙事,介绍烹饪、制茶、中医制药、文物修复等传统手工艺,个性鲜明、技艺精湛的传承者令人印象深刻。这些取自于现实生活的故事鲜活生动,以小见大地反映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和生存现状,充满浓郁的人文情怀。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精神生活却存在部分缺失。非遗蕴含着传统社会中宁静、淡泊的精神旨趣,有助于疗治某些时代病症,使功利、浮躁的心灵沉静下来,给人带来心理慰藉和观念启发。纪录片人如果善于发掘非遗的内涵,就有可能满足现代社会中人们潜在的精神需求,进一步延续非遗在当代社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多地唤起人们对非遗的关注和保护热情。

  随着拍摄设备的轻便化和新媒体的兴盛,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进入纪录片领域,推动了叙事手法的革新。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和训练,但他们满怀诚意和热情投入创作,使纪录片散发着自然、质朴的气息。《寻找手艺》《最后的棒棒》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采用了被称为“自我反射式”的手法,记录了创作者深入生活寻找和发现的过程。这些小成本的走心之作虽然影像质量不高,但令人感到温暖和亲切,能够引发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

  优质纪录片借助新媒体传播,也能够推动非遗的市场化进程,拓展非遗的生存空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首播时,在社交网络上刷屏,使得饮食类“非遗”广受青睐;《了不起的匠人》播出时,与市场营销紧密结合,大大激发了人们的关注热情和购买行为;《讲究》在网络播出时也开启了“边看边买”的垂直变现模式,使“非遗”产品快速对接消费市场。

  总的来说,工艺类“非遗”题材的纪录片在近几年引起社会关注,有的还成为“网红”和“爆款”,有力推动了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过,“非遗”题材还是相对较少,影响力也不够大。纪录片人应当深入挖掘“非遗”这个“富矿”,追求多手段多面向,用生动的“现场”唤起人们保护和传承的热情。


标签:非遗传播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