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臊子面大赛发布会在宝鸡岐山的中国·周原景区举行,特别是发布会上以周礼传承的饮食礼仪让不少老陕重新燃起那颗咥面的心。
在这里,还有中国第一座以博物馆形式融合周代礼乐文化、青铜文化的主题餐厅,在具有周文化精髓的青铜器博物馆里用餐,仿佛穿越几千年,与青铜器对话,一碗岐山臊子面也变成考古资料中的“西岐汤饼”,沉浸式的用餐体验带游客重回周文化的世界。
一位来此旅游的游客表示,这几年,博物馆文创非常火,特别是故宫的文创产品和文化IP符号,如年初故宫的“太后火锅”就引发了不少热议。而来到这座青铜器博物馆餐厅,翻开菜单,一个个从青铜器上拓印下的“金文”印刷成餐单,周礼中的入席之礼、鼎食之礼等更让人能沉浸其中,更好地感受周文化的精髓。
西周已有餐桌礼仪
岐山更是中华饮食文化发源地
岐山县位于陕西省西部,宝鸡市境东北部,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是民族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古代哲学宏著《周易》的诞生之地。换句话说,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更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发源地。
著名史学家黄留珠教授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表示,西安自周至唐都是中国的中心,周为镐京、秦为咸阳、汉唐为长安,所以西周形成的饮食文化礼仪,大都被历朝历代所因袭传承。岐山是渊源之地,得风气之先,受各种饮食礼仪的浸润,形成了独特的名吃佳肴及深厚的饮食民俗礼仪文化积淀,使滥觞于本土的食礼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创制出以臊子面为代表的百余种风味饮食菜点,不断传承和发展周礼中饮食礼仪习俗,逐渐形成整套丰富细腻的饮食礼仪,蕴涵着深厚的孝、德、仁、和、义等理念。
在“375西凤酒臊子面大赛”发布会上,凤鸣书院的演员再次演绎了周礼中的“宴飨礼”饮食礼仪,这一礼仪在岐山名吃臊子面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岐山人吃面之前,有一项神圣的程序,那就是泼汤。第一碗臊子面做好后,端到大门口,依次在门墩石边、土地神灵堂前、财神灵堂前、灶神灵堂前泼汤,意味着天地祖先已经吃过了,这时候人们才能动筷子。
一碗绿白黄黑红的臊子面
传承非遗文化
岐山的臊子面历史悠久,不少岐山周原附近的农家乐都挂着这样的对联:喝几杯西凤酒来此小坐,吃两碗臊子面不虚此行。能与四大名酒西凤酒齐名的陕西美食,可以说臊子面也是陕菜饮食文化符号的一个代表。
据中国餐饮文化大师、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王喜庆介绍,岐山臊子面以其“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名噪三秦,誉满西北,被誉为“神来之食”和中国面食的“活化石”,也是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先后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和“陕西名小吃”,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6年初,岐山县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臊子面之乡”荣誉称号。
臊子面的流派很多,但西府的臊子面尤以臊子见长。这臊子就是细剁的肉,而且是好肉。臊子面的臊子再配以各种辅料,把肉细切成薄片,入热油锅烹炒,同时加入生姜、食盐、调料面、辣面和陈醋炒透;再把豆腐、黄花菜、木耳炒好为底菜,鸡蛋摊成蛋皮,切成菱形小片,加切小的蒜苗做漂菜。臊子里蒜苗、豆腐、黄花、木耳、萝卜颜色分别为绿、白、黄、黑、红,木耳豆腐象征:做人黑白分明;鸡蛋黄象征:富贵;蒜苗绿象征:生机;萝卜红象征:红火。如此一来,小小一碗臊子面也就融入了做人的道理和对过好日子的向往。
专家:岐山臊子面+西凤酒组合升级
可作为陕西文创伴手礼
随着近年来对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作为陕西最具影响力的老字号品牌——“西凤酒”能否带火“岐山臊子面”,这成为不少参加臊子面大赛发布会的嘉宾们的疑问。岐山臊子面虽然名声在外,却没有品牌,产业化、市场化还有待发展,作为陕菜的标志性符号,臊子面的未来该走向何方?
据介绍,2017年,岐山县建成岐山县臊子面文化产业园,一期项目建设全面完工,完成投资1.2亿元,已建成六大板块和系统,包括岐山臊子面生产研发基地、岐山臊子面全国加盟示范店、岐山臊子面总部办公区、岐山臊子面现代物流园、互联网+电子商务运营总部、全国加盟连锁运营管理总部。其中,岐山臊子面生产研发基地主要建设以年生产2000吨岐山臊子、臊子面汤料以及辅料加工的10万级医药净化标准生产研发基地。臊子面文化体验店、加盟连锁示范店已投入试运行。当地政府正在努力把臊子面这张金名片推向全国、推出国门,把“乡味”打造成“中国味道”。
中国·周原景区市场总监李凯峰表示,西凤酒、臊子面同来自西岐沃土,这里的酒水和面食带有浓重的文化禀赋,传承着祖先留下来的周礼文明。此次西凤375与中国·周原景区联合举办臊子面大赛,不仅是一场异业联盟的文化盛宴,更是一场地地道道的文化寻根寻味盛宴。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民俗研究学者、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朱立挺表示,岐山臊子面作为地方特色小吃,有一定的饮食基础,据了解市面上已有方便臊子面,臊子面已成为工业化、标准化产品,如能成为周文化传承的一种IP元素,让周礼的饮食礼仪与现代人对美食的高层次需求联系起来,同时结合西凤酒自带流量的品牌影响力,以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模式,重新组合,进行创新包装,升级为陕西旅游、出行的全新伴手礼,对振兴民族品牌、传承非遗美食有着更深远意义。(记者 曲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