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8日是我国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将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政府联合主办,于6月7日至10日在广州举行。活动的主题是“非遗保护中国实践”,口号是“见人见物见生活”“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创新”“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民族未来”“非遗保护你我同行”。
今年是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15周年、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的粤剧等22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周年。40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首度在广州同台亮相,将成为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最大亮点之一。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与专家学者将围绕相关项目的保护成果,总结探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功经验,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和范例。
活动包括开幕式仪式、“看见·非遗”展演、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论坛(2019)等。广东省分会场同步推出“非遗课外时”活动、省中医院分会场活动等多场非遗活动。5月31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围绕遗产日非遗系列活动举办媒体见面会,逐一揭秘主会场活动亮点。
新媒体展演让民众“看见”非遗
今年遗产日活动是自昆曲2001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以来,首次组织全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进行集中展示交流。
6月7—8日,“看见·非遗”——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展演活动将连续两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世纪大会堂盛大上演。活动以“看见·非遗”为主题,将粤剧、昆曲、古琴艺术、侗族大歌等40项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名册项目首次在舞台集中展示。
“将40个非遗项目全部在90分钟内同台展示难度很大,但我们还是坚持‘一个都不能少’。”展演策划团队编剧曾鸣介绍,展演在舞台呈现上,既充分尊重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自身特点和传承发展规律,又以适当方式体现与新媒体的融合,以此引起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广泛共鸣。主会场还将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推出主题展览,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展示40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保护成果和生动实践。
主会场活动期间,多场围绕“非遗保护中国实践”的论坛与会议将在广州举行。其中,6月8日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论坛(2019),将邀请来自清华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10多位非遗保护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研讨总结中国非遗保护理念、保护实践和保护经验。国内首份聚焦当代非遗消费的报告,也将在今年遗产日非遗主会场活动期间,由唯品会公益、艾瑞咨询、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文木文化遗产技术服务中心共同发布。
主会场活动期间正值端午节假期。为体现非遗保护的社区性,体现非遗成果的全民共享,广州将举办粤港澳粤剧申遗成功十周年系列活动、扒龙舟端午民俗活动、非遗体验季、非遗进社区等多项活动。广东省中医院分会场通过义诊活动带市民走近岭南传统天灸疗法。全省各地也将围绕主题,结合本地特色,推出近300场大中型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让每个人都能将非遗带回家
今年遗产日不但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有所突破,宣传活动同样亮点纷呈。主办方介绍,遗产日非遗传播实现了“五个一”手段创新,具体包括遗产日期间推出的一本会刊、一个IP形象、一张创意门票、一个手势、一首主题歌。
遗产日期间,非遗主会场组委会委托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推出融信息发布功能和媒体专题深度于一体的主会场活动会刊《非遗保护中国实践》,会刊内容包括专题报道、专家访谈、活动信息与非遗展示等。
广东非遗保护的首个IP形象“飞飞与醒醒”也将成为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会场IP形象担当。IP形象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广东省非遗保护中心委托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广州美术学院城市学院评选征集,由清华大学博士、广州美术学院城市学院副书记兼动漫系主任叶正华担任设计主创。
展演活动的创意门票同样别出心裁。门票形象采用广东特有的铜凿剪纸技艺制作,作为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要纪念品推出,让每一个人都能将非遗带回家。
展演活动还将首次推出设计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的中国非遗保护标志性手势,传递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核心理念。主题曲《天地人心》也将在展演活动结尾压轴推出,让“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记者 杨逸 黄若锶 通讯员 冀前 李劭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