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6月开始,为配合贵港郁江两岸综合治理PPP项目工程建设,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遗址城墙基址进行清理。通过2个多月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汉至明清时期的遗迹遗物,一段300多米城墙石基露出真容。
记者近日到考古现场时,考古工作人员指着发掘现场告诉记者说:“我们现在正在清理的是南城墙的东段,这段城墙此前被民居占压覆盖,位置走向一直不清楚,通过这次发掘清理,城墙的整体布局结构才显露出来。我们现在看到的最外面的这排石墙是清代修建的外城墙墙基,里面是宋元时期的夯土墙,从二者的关系看,至少从宋代开始,整个南城墙的布局就没发生过大的改变。”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贵港是秦桂林郡、汉代至南朝时期郁林郡郡治,唐宋元时期贵州州治及明清时期贵县县治所在地,建城至今已2230多年历史。在近几年贵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不仅发现了汉代的城壕及唐宋至明清时期的城墙,而且还发现了大量秦汉至明清时期的遗迹遗物。如此丰富且连续不断的文化堆积为广西目前所仅见,通过考古发掘材料和文献记载的相互印证,有效的证实了贵港的建城历史。
考古队负责人谢广维告诉记者,这次发掘主要是对南城墙表面建筑垃圾进行清理,以便为后期保护规划及修复提供依据。在清理城墙表面建筑垃圾的过程中,还发现了非常丰富的遗迹遗物,时代从秦汉至明清都有,类别有灰坑、水井、柱洞、磉墩等几大类,而且这些遗迹都比较靠近大南门,非常有利于今后的集中展示。如果把这些文物资源好好保护利用起来,不仅能够更好的展示贵港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对于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高城市文化品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关于贵港古城墙,唐以前文献无载,但近年考古发现的汉代城壕及墙基表明,至迟在南越国时期,贵港已有“城”这一实体存在。文献中明确记载修城的时间始于唐,唐元和间(宪宗李纯806—820)刺史谢鹏始筑;宋绍熙间(宁宗赵扩1174—1189),摄郡事谭景先重修。元至正十二年,城池颓坯,峒贼出掠,摄州事侯元采修筑。城高十尺有奇,上为女墙,五尺有奇,土石填实灰液胶固,周围二万余丈,南距大江,三面濬(浚)池,深丈余,城上之屋凡千间。设商铺二十四,为门五,东西北各一,南二,面江为池。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千户徐兴因旧城狭隘,西展数十余丈。二十九年,千户宋斌用砖石围砌,成化五年(1470),知县石瓒重修,阔七百四十六丈,高一丈六尺,盖串楼七百间,门楼五座。嘉靖八年(1529),新南门失火,九年,指挥鲍礼重建。明万历间增高至一丈五尺,厚八尺,周五百九十丈,垛口一千二百五十五。清康熙二十五年知县杨燝重修,康熙五十九年,因大洪水导致从东门至西门不少城墙坍塌,知县林兆惠再次重修。后来因年久失修,四面基址尽平,仅存城门旧蹟。光绪初,知县何昭然倡议重建。光绪七年,知县李宗庚接建。光绪八年至十七年,知县焦肇骏、吕汝棠、左秉堹、孙乃诚皆接续重修,但因经费原因,均未能完工,而且仅仅修了外墙,且无垛口。光绪十八年,知县徐炳文草创西北方城墙六十余丈,至是城始合口,又置东西南北小南门栅门五。
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贵县大兴土木、动工开辟马路,把城墙拆掉了,建起楼房,城墙旧址完全被各类建筑覆盖,不复再现。郁江两岸综合治理PPP项目工程推进到这一带时,拆除了城墙遗址上的建筑。经过考古队的清理,从大南门至西门桥的城墙终于露出真容。巨大的青石垒成一两米高,延绵三四百米。精巧的设计、仍在发挥作用的排水系统,古城墙这一工程展现出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力量。
据悉,这次考古仍在进行,考古队克服降雨多、暴晒等诸多困难,正有序进行考古现场的发掘,下一步计划向西面扩展,力求把西段城墙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