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或老师的学术论文投稿后,都将进入学术期刊审稿程序,那么学术期刊审稿模式是怎样的呢?都有哪些模式呢?今天一起问道学术网小编就给大家讲到学术期刊审稿系统:
1、完全外部审稿
这是最简单的审稿体系:一位编辑+或多或少的审稿人
编辑:这里的编辑,一般为全职工作,且一般是最有权威的学者。
他们负责浏览所有的来稿,除了少量明显不合适的文章之外,其他的来稿都会分发给审稿人。
审稿人:一般一篇来稿会有1-4 位审稿人。
如果多数审稿人认为可以录用、出版,那么编辑会采用他们的意见;如果审稿人认为不宜录用,编辑会征询更详细的意见。
尽管编辑对最终是否接受来稿有决定权,但审稿人的建议还是很有影响力的。
缺点:这类期刊,一般要等几个月才有最终结果。一是因为编辑本人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二是审稿人的速度可能不一致,而编辑只能等到所有意见之后才能做决定。
优点:论文投稿这类学术期刊,投稿人会受到很好的批评改进意见,对文章的进一步完善很有好处。
2、完全内部审稿
这里的编辑和审稿人都属于编辑委员会,这是学术团体运营的期刊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委员会由许多相关专业人员组成,一般不包括其他领域的审稿人。
这种期刊,主编浏览所有来稿,并分发给委员会相关成员。
这些成员要审查很多稿件,这个过程会比较慢。
3、内部职员+外部人员同时审稿
一般,具有一定规模且资金雄厚的杂志,既有全职专业编辑和员工,又有外部审稿人。
其内部的全职专业编辑和员工,就类似于上述的编辑委员会,熟知科学研究方法也了解本期刊的宗旨。 他们先审查所有来稿。
如果文章在内部审稿过程中被拒绝,投稿人会得到一份快速通知(几周内而不是几个月),而没有详细的拒稿意见。这部分的拒稿率约30%-50%。
如果被内部编辑认为是有出版潜能的来稿,都会被交给外部审稿人。接下来的过程会比内部审稿缓慢,但投稿人会收到一份很详尽的评审意见。
4、附加审稿
如果一篇来稿的审稿意见不一致,或文章专业性太强,就需要附加审稿。
附加评审的稿件,经过前期全面审查后还常常需要做统计学分析。
任何附加审稿程序都会使审稿过程延迟。
综上,相信大家对学术期刊审稿模式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论文投稿后,也就耐心地等待审核结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