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资讯 学术会议
  • 正文内容

“古典美德伦理学的现代审思”学术研讨会召开

阅读:1032 次 作者: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日期:2020-01-20 17:48:01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艺网分享的学术资讯。

  2020年1月4日至5日,首届“德性与自由”系列学术论坛之“古典美德伦理学的现代审思”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人文楼500会议室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哲学研究》杂志社、《道德与文明》杂志社的20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共收到会议论文16篇。

  本次会议由八场讨论和两场圆桌会议组成。讨论会于1月4日上午、下午,5日上午、下午各进行两场,每场讨论均有报告人报告、评议人评议、自由讨论三个环节。两场圆桌会议分别在当天讨论结束之后举行,由全体与会者共同参与,就一个话题进行深入而激烈的讨论。

  1月4日开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聂敏里首先发言,他讲述了这次会议的缘起和背景,当代中国思想界日益表现出启蒙主义和保守主义两军对垒的态势,国内学者需要立足于古今之辨,使“传统”和“道德”以不同于保守主义的方式呈现出其积极的思想内涵;本次会议立足于人的自由和尊严,旨在对“古典美德伦理学”这个20世纪末以来流行于中西方思想界的传统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批判,以期使更多研究者对“美德”概念的“新”、“旧”内涵之于当代中国思想界的意义具有清醒的认识。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黄裕生在开幕式上作“类型之争无法取代古今之辩”的致辞。他指出,伦理学是一门基础性的科学,也是一种自身就有其发展进程的普遍的知识体系。伦理学的发展进程就是人的自由对自然与自身的一次次突破,其知识系统有着一个不断突破与深化、普遍性不断提高的历史进程。因此,回望古典思想绝不应是复古,而是思想站在更具普遍性的新高度重估古典的伟大与局限,启开它更多可能的维度。对伦理学而言就像对其他知识系统一样,重要的不是不同知识的类型之争,而是在不断迈向更高普遍性的历史进程中揭示古今之变。古今之别在根本上就是普遍性版本的高低之分。

  随后,天津社科院、《道德与文明》杂志社的冯书生发表致辞,表示他对这次会议召开的衷心祝贺,并表明了《道德与文明》杂志对优质学术文章的发表积极支持的态度。

  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杂志社的陈德中也为本次会议的开幕式做了精彩的致辞。他从启蒙主义和保守主义、古今之争的话题出发,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认为一种冷静的思考态度在今天是十分必要的。

  主题研讨阶段,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古典美德伦理学的现代审思”这一议题进展开探讨。第一场讨论由《道德与文明》杂志社冯书生主持。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邓安庆以“美德伦理学:历史及其问题”为题梳理了美德概念的本源,美德伦理学虽然兴起于对现代规范伦理学的批判,美德的界定反而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相应的规范伦理学理论。美德伦理学缺乏自身独立而一贯的存在论、知识论和价值论的基础性阐明。他强调,现代伦理的首要原则是自由,自由是德性的前提,自由的德性才能使我们每个人活出自由和尊严,这是伦理学最重要的任务。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的宫睿给出了精彩的评议,并就德性伦理学的划分、德性伦理学和义务伦理学之间的区分与联系、自由的德性论等问题与邓老师做了更加深入的讨论。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杨云飞在“康德哲学中启蒙思维的三个层次与启蒙的三重含义”报告中梳理了康德哲学中启蒙思维的三个层次和含义。他把这三个层次都视为启蒙,认为第三个层次尤其体现了理性的一贯性和自律性,实现了理性的成熟,揭示了启蒙的终极含义。批判与启蒙具有共同的道路与目标:自我批判是每个人走向理性成熟的必由之路。康德的批判哲学本身就是启蒙思想的典范。理性的自我批判适合于一切人,而非少数精英。启蒙就是每个人的自我启蒙,每个人敢于自我批判才能使自己的理性达到成熟。不仅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扩展性的和一贯的思考才能实现交互主体的沟通与理解,确立不同社群和谐的共同生活之底线。《道德与文明》杂志社的李科政在评议中肯定了杨云飞对启蒙三个层次的分析,强调了三个层次的贯通性、系统性和内在关系,补充了第二个层次之于第三个层次的重要意义。

  第二场专题讨论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苏德超主持。

  中山大学哲学系的郝亿春作了“在‘实然’本性与‘应然’本性之间——略论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一种张力”的报告。他认为,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中存在着一种基本张力,即“实然”本性与“应然”本性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体现在亚氏对灵魂本性、美德本性以及政治本性进行界定和讨论时出现的一系列“疑难”及“矛盾”中。这些情形之所以出现是由于亚氏前设了一个“美德理想国”。从现代视角来看,亚里士多德的“美德理想国”拔高了人之为人的“应然”本性。在评议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詹文杰从动物性和神性,欲望和理性等方面对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中的张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的卞绍斌在“目的与自由:康德自然历史观的政治哲学解读”的报告中提出,目的论是康德沟通自然和自由的桥梁。自然历史乃是人类道德理性化行动的基本场域和实践成果,并不断趋向于基于合法性秩序的普遍自由。从政治哲学视角才能理解自然的自由史和自由的自然史如何实现最终统一。统一的关键在于人类的根本目的,此即合乎法则的自由,抑或法权状态。人类最终目的是确立完美的公民联合,自然历史过程和自由历史过程的目的,就是法权的指向,即合法的自由目的。基于此,最高善的设定才是可能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赵广明就如何理解目的论的自律和反思判断力给出了精彩的评议,并唿吁国内康德研究的视野要聚焦到反思判断力的研究上。

  第三场专题讨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杨伟清主持。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的李文堂在“自由与善——论理念自由的重建”的报告中认为,自由从属于真理,没有对理念的认识,实践自由是不可能的。康德从超越一切界限来认识理念,道德中完善的概念以理念为基础,实践自由从属于理念,自由理念就是超越性自由。李文堂将自由理念的源头追溯至柏拉图,灵魂的转向就是走向真理的自由之路,这就是理念得以确立的过程。理性最终注视到的真理就是善的理念。真理与自由相统一既是希腊的源头,也是康德费希特谢林思想的终极指向。四川大学哲学系的丁三东对如何理解康德的理念和自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立足于古今之辨对自由与善的关系做了精彩的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马寅卯作题为“古谢伊诺夫院士的否定伦理学及其缺失——一种康德哲学的视角”的报告,从否定伦理学的价值、思想来源以及理论局限性等方面,系统地讨论了否定伦理学对当代伦理学的重要意义。他阐释了古谢伊诺夫提出了否定伦理学理论,针对康德的伦理学命题“我应当做什么”将其核心命题确立为“我应当不做什么”。在评议环节,中山大学哲学系的江璐从实践理性克服自然偏好、体现了意志自由和道德行为的规范性方面肯定了否定伦理学的优点,同时指出否定伦理学在动机上存在着难以区分于后果主义的理论风险。

  第四场专题讨论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杨云飞主持。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黄裕生带来了“论自由与伦理价值”的报告。报告旨在为重新审视传统伦理学确立一个基点,即有自由才有伦理价值可言。在归责伦理学视野里,正是自由使人这种存在者存在于可能性之中而永远面临着自主决断的生活,因而自由构成了一切伦理价值与伦理法则的基础。人只有能够先行在自己的存在中打开多种可能性而能够进行自主决断,才存在应当不应当的问题,因而确立起了相互规约的法则。人类在实践领域里启动从基于“知识”的美德伦理向基于自由的归责伦理的过渡,意味着开始了古典时代向现代性时代的过渡。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吕超在评议中认为,古典是自由以善为根据,在知识上的权威确立了政治权威,必定导致等级制的社会。现代是善以自由为根据,善不是作为现实性而是作为可能性。实践自由先于认识自由,必定导致平等的社会。存在论选择上的古今之辨是理解自由和善关系的关键。

  圆桌会议讨论由《哲学研究》杂志社的陈德中主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邓安庆作为话题人发起了“自由德性论为什么在英美美德论者的视域之外?”的讨论。英美美德论者复兴古代德性论的初衷是不满足于现代规范伦理学,力图使美德伦理学成为与义务论和后果论鼎足而三的一种规范理论。但目前建立起来的美德概念充满了混乱。美德伦理学在现代的确立,一方面要证明现代伦理学要采取规范伦理的形式,阐发自由德性论的意义。另一方面要注意“德性”概念在亚里士多德和英美学界那里并不等同。随后,全体与会者就德性的古今之辨,自由之于古代伦理和现代伦理的重要意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思想交锋和智慧的碰撞。

  第五场讨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赵广明主持。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的宫睿作题目为“为情境主义辩护”的报告。近二十余年,德性伦理学受到了情境主义的挑战。一些实验表明,情境因素在人类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性格特质之类的属性是不存在的。德性伦理学对此虽然做出了各种回应,但这些回应基本上很难成立。他区分了内隐情境(过往经历不被他人察觉)和外显情境(当时当下被他人察觉),以“内隐情境”这一概念解释跨情境的行为一致性以及个性间的行为差异,而无需借助德性概念。其结论是:情境主义不是行为主义,它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增强和扩大了责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田洁在评议中谈到,内隐情境作经历化的解释难以排除道德运气的影响,同时也消解了责任和主体性,对自由意志具有致命性打击。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的刘作在“类的希望与个体的希望——对康德历史哲学的反思”的报告中认为,应该在类的希望和个体的希望相区分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康德是否以历史哲学中的类的延续取代了批判哲学中灵魂不朽的公设。康德的历史哲学试图说明人类会逐步进入一个合乎法权的状态,从而发展自己的禀赋,这是人作为理性存在者对类的希望,在类的延续中得到实现。人作为个体也具有道德完善的希望,它只能在灵魂不朽的公设中才具有可能性。康德在后期着作中提出的伦理共同体凸显了个体的希望所具有的社会性因素。类的延续和灵魂不朽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带来了实现自由的希望,二者不可或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杨伟清在评议中就类的完善与个体完善之间的张力,历史中合乎法权的完善状态与灵魂不朽和至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六场讨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马寅卯主持。

  四川大学哲学系的丁三东作题目为“何谓人的Natur?”的报告。他认为追问何谓Natur,就是在追问何谓理性。希腊哲学在和区分的语境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已经隐含了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即有某个特殊的时刻,人的出场改变了事物自然的存在状态。这种区分已经将人视为非自然的存在了。抛弃这种思维方式就发现Natur另一个重要含义,即一个东西的所是。追问人的Natur就是追问人的根本特质。无论古典还是现代的哲学家讨论人类本性的构成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一种配方思维。基于此产生了两种对理性的理解,其一是推理计算的能力,其二是产生纯粹概念和原则的能力。理性原初构想出了规律和法律并具有按此行动的能力,体现了理性的自由本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苏德超对丁三东的报告作了精彩的点评,针对自然与人为的区分中事物是个体还是整体,以及理性和意志的区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赵广明作题目为“反观与反思性判断力”的报告。康德的反思性判断力对至善如何能解决自由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在反思性判断力中,关于对象的判断是自由的,而不是规定性的。《判断力批判》§5中的contemplative一词,汉译一般为“静观”,赵广明认为应译作“反观”。美的愉悦是一种自由的情感,是在鉴赏中体现出来的反观、反思的愉悦。在纯粹的自由情感中,我和物的关系达到了自由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得其不偏不倚的纯粹之情,物得其自在。不是物我两忘,而是物我同在。在评议环节中,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的李文堂从静观的意义补充了反思性判断力的说明。

  第七场讨论由《道德与文明》杂志社的李科政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吕超作了“从‘荣誉之爱’到‘权力欲’的悲剧性堕落——奥古斯丁论罗马公民伦理与政治的无根基性”的报告。吕老师重构了《上帝之城》第五卷奥古斯丁对荣誉之爱的分析,展示了这种爱如何由内部产生出一种辩证发展,从原本维护公民德性的积极力量,一步步蜕变成作为德性最大破坏者的统治欲。奥古斯丁首先承认古典伦理和政治中的善,进而揭示出作为两者至高动力的荣誉之爱如何辨证地转化为恶,最终将荣誉之爱的核心锁定在权力欲之上。这种黑暗的力量打破了古典伦理和政治为自身设立的一切边界,在奥古斯丁的批判视角下,以罗马为代表的古典国家的伦理与政治在终极层面的无根基性暴露无遗。中山大学哲学系的郝亿春结合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中荣誉在德性和政治中的作用对吕超的报告做了进一步的补充。

  中山大学哲学系的江璐报告的题目是“道德责任和选择的自由——亚里士多德和奥卡姆”。她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和奥卡姆关于选择和道德责任的讨论,考察了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原则在他们的道德责任理论中所具有的角色和功能,揭示出人作为行动始因的特殊性,在此意义上,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原则不仅仅针对的是自由和决定论之辨,讨论道德归责的问题更应该将行动与人之间的因果关系充分地体现出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杨云飞就意志自由在道德归责中的作用、意志自由何以能在极端决定论中体现人的自主性作了精彩的评论。

  第八场讨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詹文杰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杨伟清作了题目为“安斯库姆对现代道德哲学的批评”的报告。他阐释了安斯库姆认为现代道德哲学使用的一些核心概念,如道德义务、道德责任以及道德应当,这些概念已经失去了它们在早先伦理学中的语境而应该被丢弃,近代以来以规则和法则为基础去理解伦理生活的所有道德哲学都走在错误的道路上。他认为安斯库姆对现代规范伦理学的批评基于一个隐含的前提:只有神圣的存在者才能立法,才能确立权威的法则体系,所以应该从人类的美德中寻求法则。由此安斯库姆被视作开启了现代美德伦理思想的先河。在评议中,马寅卯澄清了康德自我立法的重要含义,指出了安斯库姆对“法则”理解的局限性。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聂敏里作题目为“古典实践概念与近代自然法传统——对古典美德论的一个批评性考察”的报告。他对古典实践概念进行了分析,认为古典实践概念实际上是在习俗化和自然化方式下掩盖了道德实践活动内在的生产性活动的结构。通过对近代自然法传统中有关自然权利和财产权起源的思想的梳理,他揭示了近代自然法传统对权利先于正当的奠定以及权利的社会生产的问题。他的结论是:将实践概念由狭隘的道德实践扩展为人自由的生产性活动是近代自然法传统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推进。卞绍斌在评论中对古典实践概念为什么缺失了生产活动的概念提出了问题,并讨论了现代实践概念对古典实践概念的超越。

  5日的圆桌会议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黄裕生主持,与会者讨论了“德性与自由”系列学术论坛会议的主旨、本次会议取得的共识以及下届会议的筹办事宜。本次会议在达成共识和期待未来中圆满落下帷幕。(记者 李秀伟 通讯员 张雨凝)


标签:学术研讨,学术会议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