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曾冒充北大学生被取消保研资格的黄同学,靠着一堆论文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录取引起人们的质疑。在网友的顺藤摸瓜下,竟发现其导师是混迹学术圈的“水牛”——3年半发表300多篇IEEE论文,其中在开源期刊IEEE Access上发表论文多达50篇。
虽然该导师发论文的事情还没有最终定论,但从平均4天一篇论文的数量来看,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水论文”。当前,水论文有着完整的“运营模式”——通过批量制作水论文来申请项目经费,再用申请得到的经费“反哺”给“水论文”,开足马力再炮制更多的论文来申请更多的经费,如此形成一种螺旋向下的循环。其结果是,越往下陷,就越没下限。四天一篇论文,就跟写日记一样轻松。
为什么“水论文”能大行其道?“唯论文”“数论文”为导向的评价机制难辞其咎,而没有相应的惩戒机制,也是让其愈加放肆的重要原因。正是在这样不公平不合理的游戏规则下,“水论文”成为“合理行为”,而上述的运营模式则几乎成为行业明面上的潜规则。若长此以往,只会让善于钻营者,窃取了不属于他们的利益和名声,甚至坐上关键位置,严重影响学术风气。
因此,要扭转科研评价中“数论文”的不良风气,打破潜规则是首要条件。今年全国两会,多名代表委员都提到破除“唯论文”的不良导向,应尽快建立起科学评价体系。其实,国家相关部门也一直重拳出击,不停地堵漏洞。比如,早前在各种奖项和荣誉评比中强力推行代表作制度。但此次黄同学及其导师事件也证明,要根治学术“水牛”等不良学术行为,还要更多主动作为,以更大的力度,追查学术造假、学术不良行为,敢于向“水牛”开刀。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