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热点
  • 正文内容

两篇论文走红网络:走很远的路,只为“不必参考任何文献”

阅读:2945 次 作者: 来源:海报新闻 发布日期:2021-04-19 21:47:00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学术网分享的学术热点资讯。

  这两天,有两篇学术论文“意外”走红网络。一篇是因为“霸气”的参考文献,另一篇是因为感人至深的致谢词。一篇出自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的钱伟长,另一篇出自寒门苦读后走出山村的中科院大学博士黄国平。不一样的作者,毫不相关的研究课题,但两篇论文背后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都深深打动着亿万网友。“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

  这是一篇发表于2002年5月的论文,最近却被网友刷屏。因其“参考文献”部分的第一句“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被网友投稿至“迷惑行为大赏”。

  但当大家看到作者,评论区画风顷刻间变了。

  原来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三钱”之一——钱伟长。学术论文通常都要标明参考文献,以示本文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但作为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钱老此文的确不必参考任何文献。

  霸气又自信的钱老激起了网友的强烈好奇。他们翻出了钱老的履历,纷纷惊呼“大佬”。

  细心的网友发现,钱老不但是力学大师、教育家,体育方面也毫不逊色,甚至曾入选了当时的国足,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比赛。

  曾经物理只考5分,自信源自毅力和创新

  实际上,“大师”的光环背后,曾经的钱伟长,高考物理甚至只考了5分。

  他出自书香门第,是现代大儒钱穆的侄子,自幼将史记汉书烂熟于胸。原本以历史科满分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没想到入学第二天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中国许多青年被激发了“科学救国”的热情,钱伟长也是其中之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不是听闻九一八事变的消息,很可能钱伟长会成为一个文史大家。但他毅然弃文从理,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在一年时间内,一天最多睡5个小时,早晨5点起床到科学馆读书,晚上10点学校熄灯后,就躲在厕所的角落里看书,直到凌晨才悄悄返回宿舍。一年后,钱伟长成功通过了转进物理系的所有考试,而和他一起转系的五个人中,他是唯一留下的那个。

  1940年,钱伟长考取公费留学生,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两年后即获得了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博士学位。随后他前往美国,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研究总工程师,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

  钱伟长的闪光点远不止他的坚韧毅力。他开拓创新,勇开先河,更成就了不凡的人格魅力。

  钱老说:“我主张探索新问题,要有新发现,有所创新。”从青年时期主攻物理到后来转攻应用数学,从工程研究转到基础力学研究,他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提出了许多创新性思想和理论。不仅如此,他还开创了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招收了中国解放后的第一批力学研究生,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 他勇开先河,敢为人先;他想前人未想、做前人未做;他在金字塔尖端起舞,在麦田边缘拓荒,所以才能有俯瞰风景的胸襟和坦然。

  博士论文致谢词感动网络

  “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父亲在家的日子不多……我十七岁时,他因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被网友刷屏。

  博士论文通常有不少专业名词、统计数据和理论模型,如果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难免会看不懂。然而,在允许差异化、个性化的致谢部分,博士们可以自由地进行情感表达。不论是感谢师长家人,还是感谢恋人,抑或感谢给予自己精神力量的偶像,如果说博士论文的正文主要是“说理”,致谢部分的主要功能就是“抒情”。

  没有华丽的文字,只有简单朴素的话语,不煽情、走心的、娓娓道来的述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透过黄国平的博士论文致谢部分的走红,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寒门学子人生的悲苦、命运的多舛和求学的不易。面对种种苦难,他没有被击倒,而是用难能可贵的拼劲和韧劲坚持了下来。

  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不仅面临着生活上的困顿,还承受着精神上的压力与痛苦。“一直盼着走出大山”的黄国平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了,正是对读书有笃定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他才一次又一次地坚持“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梅花香自苦寒来”,有了信仰和坚持,寒门学子终究迎来了破茧成蝶的那一刻。他们身上拥有的宝贵的精神力量是最打动网友的。他们没有怨天尤人、指责命运不公,没有因为现实的挤压心理失衡、迷失自我,始终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始终保有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善意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最是精神动人心

  学术论文,向来是研究者的心血之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论文的整体水平,代表一个领域的研究水平。

  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贫寒,全心深入方能接近真理。

  无论是成就斐然的力学大师钱伟长,还是求学路上一路披荆斩棘的中科院大学博士黄国平,他们艰苦的跋涉、一览众山的豪气,都在一纸论文中展现开来了。

  这,应该是做学问的样子。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2019年5月,党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这六个方面,构成了科学家精神的主要内涵,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必将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各行各业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走很远的路,吃很多的苦,只为有所成就,努力做到“不必参考任何文献”,而创造出“被参考”的成果来。

  从载人航天到探火工程,从“中国天眼”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是一代又一代百折不挠、敢为人先、自强自信的中国科学家,缔造了一项又一项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引领着人类不断向着科学的高峰攀登不止。


标签:学术论文,学术热点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