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10月19日,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湖北社会科学杂志社、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文化传承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青年学者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教授和青年学者出席研讨会。
这是一次面向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青年学者的研讨会,社科联搭台唱戏,凝心聚力,意义深远。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回顾中国近现代历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鸦片战争以后,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提出各式各样的方案,苦苦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但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引、没有先进政党的领导,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中国现代化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待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指明了社会主义道路。100多年来,我们陆续实现了从社会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跨越,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个过程,正是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不断创新、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结果。
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的八年,我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迎来快速发展期。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及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等方面的建设扎实推进。但是当下,问题也很明显。比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等。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了没人信的境地。
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科发展历史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总体上是西学东渐的结果。来源于西方社会实践的哲学社会科学,必然带着西方社会制度的烙印和基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则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诸多不同甚至本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用既有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则会遇到许多学术困局,特别是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学科理论难以准确解读和支撑中国实践。
所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提上日程。而其关键,在于文化的传承和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换句话说,解决中国的问题,提中国方案,要坚持文化自信,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希求照猫画虎、依样画葫芦、刻舟求剑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中国实践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各类现象、各领域的分析研究,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建构起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这是一项需要倾注毕生精力、一代代接续奋斗的伟大事业,青年学者重任在肩。唯有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才可能拿出济世之作、传世之作。
许慎《说文解字》里说:“志者,心之所之也。”心念本是随流乱撞,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志”就是将此乱撞的心念束成一股心流,朝一个既定的方向不断使力,念念在兹,身也随之行行在兹,如滴水穿石,渐成其愿。故“志”拥有巨大的力量,将所干的职业内化为“志业”,一定能产生一流的成果。
青年学者是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力军,唯有自觉将学术视为终身的“志业”,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坚持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努力构建可以回应各国人民普遍理论关切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才有可能真正做出标志性重量级的学术成果,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迈向世界学术舞台中心。(评论员 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