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资讯 文物考古
  • 正文内容

大斜阳村青砖灰瓦中的繁华与沧桑

阅读:2202 次 作者: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发布日期:2018-07-16 09:13:38
基本介绍:

  张家口涿鹿县大斜阳村,是一个古朴典雅,重文化有内蕴的古村。汉代城垣、二月戏台、六月戏台、女学校、张家大院、班家五连环院、各类匾额……村内行走,历史沉淀的古韵之风迎面扑来。三街六巷七十二拐角的巷陌深处,明清建筑比比皆是。全村400多户、900余人大部分还住在青砖灰瓦的老院内,它们历经岁月沉浮,依旧古朴结实。门楼高耸、青砖铺地、木质门窗、精美浮雕……透过种种细节,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盛景。

  大斜阳村隶属于涿鹿县卧佛寺乡,距乡政府驻地西5公里。村东与野场村相挨,村西与王家窑村相接,村南沙蔚铁路穿村而过,村北与水沟村相邻。它是一座拥有400多户近千人的古村落,主要以班姓和张姓为主,此外还有王、郑、姜、蔡、沈、罗等姓氏。

  大斜阳村历史久远,早年间村内曾挖出过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可见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活动,繁衍生息。在70岁老人赵金龙的手机上,有两张拍摄于矾山博物馆陈列的有关大斜阳村的文物照片,一张照片是新石器时代的“玉串饰”(女人的一种装饰品),另一张照片是东汉时期的“陶奁”(高贵妇女的梳头匣子)。

  汉代,为抵御匈奴入侵,大斜阳村建起高高城堡,叫“业字屯”。现在村西北角还遗落着很长一段古城墙遗址,尽管风雨剥蚀,城墙依然高耸。

  唐宋时期,大斜阳是交通要道,是北京去往内蒙古、山西的必经之路,南来北往的商客们经过这里时,几乎都要在这村子歇脚休息。由于过往商客不断增加,大斜阳村一直比较兴旺,村内经营车马大店的越来越多。当时,全村400多人,有9家大的车马大店,4家小店。

  古朴而略显神秘的村落里,青砖铺就的老街两侧,明清建筑比比皆是,散发着缕缕古朴醇香,恍如隔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斜阳村的生活饮用水为山里流淌下来的泉水,在甘甜山泉和五谷杂粮的滋养下,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颇多。小小村落里,竟有3块“五世其昌”的匾额。

  行走于大斜阳村,三街六巷七十二拐角的村落布局,承载着这座古村的历史,见证着它的辉煌。曾经繁华若市的老街上,留下了许多堪称“豪宅”的明清建筑风格的房屋。它们历经岁月沉浮,依旧古朴结实。门楼高耸、青砖铺地、木质门窗、精巧浮雕……透过种种细节,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盛景。

  走进规模最大,最气派的班家五连环院落,侧院的老门楼上依旧挂有“五世其昌”的匾额,落款为民国二年四月三日。按照院落前后分为里班家和外班家,年过八旬的班增寿就是班家的后人,至今仍居住在大院里。尽管老人年岁已高,但院落收拾得干干净净。老人多才多艺,喜欢绘画和根雕,主房两侧墙壁上的精美壁画,就出自老人之手。他说,班家的祖先曾在京城经商,是有名的大户人家。

  另一处“豪华”宅院为位于中街的张家院落,有东、南、西、北、老五个院落。整个院落布局紧凑,院中有院,门内有门,分工各有不同。提起这处古宅,院落主人张瑞珍藏着难以忘怀的记忆,言语中透着一种自豪感。张瑞今年79岁,一直住在太爷留下的老院里从未离开过。在他记忆中,整个院子住满了人,非常热闹。在西院的门楼上曾有“贡元”的匾额。现在,空荡荡的大院里,再也没有昔日的繁闹了。


  在大斜阳村,至今保存着两座老戏楼,虽历经数百年,仍不失风采。

  一座建于明代,因二月份竣工,叫二月戏台;一座建于清代,因六月份竣工,叫六月戏台。六月戏台比二月戏台保存更好,建筑面积更大,也更为精致。六月戏台房檐前端两个柁头上,分别雕着精制的龙头和大象,戏台两侧的内墙壁上,绘有精美戏装图案。“戏台的设计和施工以及上面的砖雕、石雕、木雕等工艺,都是本村匠人完成的。”赵金龙说,“每逢农历六月十三庙会日,两个戏台同时唱戏,来自蔚县、怀来等地的人们都来赶庙会。”

  自古以来,大斜阳村人看重对文化的追求,人文气息浓厚,匾额众多。前清时期,一个班家大院就出了4个秀才,张家大院出了举人。在二月戏台旁,有一个保存完好的高高的小门楼,这里是民国初期开设的女学校。由此可见,大斜阳村对女子的文化教育同样重视,这在涿鹿县实为罕见。只可惜如今门楼上面石刻的“女学校”三个字中的“女”字被抠掉了。(记者 李晓利 通讯员 郭颖晖 刘利伟 刘朋)


标签:文物考古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