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资讯 学术会议
  • 正文内容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桐城派与清代社会”学术研讨会召开

阅读:1172 次 作者: 来源:中安在线 发布日期:2018-07-25 17:44:53
基本介绍:

  7月21至22日,我院在合肥组织召开了“桐城派与清代社会”学术研讨会。会议由院历史研究所、桐城派与区域文化研究中心、安徽大学桐城派研究中心承办。桐城派自清初至民国绵延200多年,涉及1000多人,影响远及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地。桐城派作家或亦官亦学,或亦耕亦读、亦教亦文,或官员、幕僚、山长、塾师等身份兼而有之,对清代的政治、军事、外交、思想、学术、社会影响深广而久远。对桐城派的研究自民国以来薪火不绝,新世纪以来成果丰硕。本次会议共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河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90余名专家莅会,收到61篇论文,对桐城派的文学、经学、史学、文献学等方面的贡献,桐城派与清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科举、教育、社会思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省政协副主席、省社科联主席李修松出席了会议。他在讲话中指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入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安徽区域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桐城派的产生虽然植根于桐城当地的文化土壤,但学者及其影响遍布全国,其作用也不限于散文方面,还涉及思想史、学术史、经济史、政治史、家族史、生活生活史以及语言学、文章学、文艺理论等诸多领域。要进一步挖掘其丰富内涵、拓展研究广度,为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打造彰显徽风皖韵和时代特色的文化强省作出积极贡献。

  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洪永平在致辞中介绍了安徽省在创新发展方面的举措,指出安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学术界有责任按照中央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的要求,对我省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桐城派与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洪永平副部长指出,过去学术界对桐城派研究不足,主要是以本省研究为主,借助外力不足;以传统的文史学科研究为主,其他学科偏少;以旧的研究方法为主,多学科及新的学科方法不够。他赞扬本次会议专家在多学科背景下的深入研究,鼓励与会专家的新探索。他表示,省委宣传部将在组织引导、服务保障、宣传舆论方面提供支持,共同推进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前进。

  我院党组书记、院长曾凡银致欢迎辞。他说,近年来国内人文学科的研究会议繁多,一方面说明传统文化和学术得到重视,面临复兴和发展的契机,另一方面也表明学术界需要一个披沙拣金的过程,将真正有价值的文化和学术继承发扬,做实做强,才可有益于当代,并垂之于后世。安徽省社科院作为中部省份的专门科研机构,正是出于对历史责任的思考,立足于安徽传统文化的积淀,于今年初成立了桐城派与区域文化研究中心,并筹办了此次研讨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研究员在讲话中,综述了中国古代学术史的特点,对桐城派的学术和成就做出了自己的深度解读。他认为应深入挖掘桐城派的现实意义,桐城派学者远非坐享书斋的学者,他们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无论方苞还是曾国藩、吴汝纶,都有着对现实的深入探索和践行。他们的思想主张无不铭刻着思想烙印,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体现古代学者经世致用的精神。我们的学术研讨会不仅应该借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东风推动相关领域深入研究,更要从桐城派的文化传统中汲取服务国家的思想智慧。

  本次会议共有12名专家做了主题发言。河南大学原校长关爱和教授、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马勇研究员、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徐雁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彭国忠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汪高鑫教授、河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董丛林教授、安徽大学历史系江小角教授、安徽师大文学院武道房教授等作了主题报告。我院历史研究所张秀玉副研究馆员、郝红暖副研究员分别以《咸丰兵燹与桐城文献》、《清代桐城望族的义庄:以桂林方氏为中心》为题做了主题报告。主题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朱万曙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德建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副总编辑李红岩研究员和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吴怀东教授点评。会议还收到罗检秋、邵雍等教授提供的论文。

  会议的分组讨论共有45篇论文得到发布讨论。主持及评议专家分别有安徽师大文学院潘务正教授、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彭卫研究员、林存阳研究员、北京师大张德建教授等。主持、评议专家与参会专家共同就本组论文的创新、价值、不足等进行讨论交流、切磋提高。

  本次学术研讨会在热烈的气氛中闭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王达敏研究员作了大会学术总结,高度评价了本次会议在研究领域和思想深度方面的开拓创新,认为桐城派的研究,做到了“文史双峰并峙而兼美”,并从经、史、子、集四个部分概括了新成果的内容和价值。我院副院长施立业研究员致闭幕辞,向参会专家及组织者对会议的贡献表达了敬意。他还对桐城派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了新的见解,主张重新定义和评价桐城派。会议对桐城派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独特的研究价值达成共识。这次学术研讨会将对桐城派及清史研究产生重要的推进作用。(记者 张秀玉)


标签:学术研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