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资讯 学术出版
  • 正文内容

“海派文化地图”丛书新五卷出版

阅读:1720 次 作者: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日期:2018-08-22 10:12:05
基本介绍:

“海派文化地图”丛书封面

  8月20日晚,上海书展期间,一场名为“海派文化新起航·夜读沙龙”的活动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举行。活动现场,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海派文化地图”丛书又发布了五卷新书。

  “海派文化地图”丛书共分为17卷,其中16卷以上海16个区的海派文化特色资源和代表人物为核心内容,每一卷都结合了各区地域特点,阐述了海派文化在这一区域发源、积淀、流布、传承、发展、复兴的历史轨迹和地理分布,展现其品味特质、体现其国际格局、反映其非遗传承,重绘上海海派文化的地理版图;最后一卷则为“海派文化地图”丛书的中英文对照的精选集。

  “海派文化地图”丛书于2016年9月启动编写,并于去年书展首展四卷本,分别为黄浦卷《申江往事》、杨浦卷《沪东风云》、浦东卷《都市传奇》、崇明卷《东海瀛洲》。而在今年书展上,又有五卷面世,它们分别是金山卷《山海雅韵》、徐汇卷《海上文脉》、静安和闸北卷《上海蓝调》、青浦卷《崧泽之光》和宝山卷《淞滨漫话》。丛书规划的17卷本预计将在明年完成。

  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吴建中特从澳门发来视频致辞,评价该套丛书堪称“鲜活的新时代清明上河图”,并表示澳门图书馆决定收藏该套丛书。

  沙龙现场,“海派文化地图”丛书总主编柴俊勇指出,海派文化近年来重新得到了人们的热切关注,而上海海派文化之日,起源于本世纪初:2002年6月,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03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海派文化研究所成立;综观新中国的上海媒体,谈到海派文化的有7000多篇文章,高潮源于2015年的虹口,在上海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虹口设立了海派文化发展基金,2年后建起了海派文化中心;2016年末,关于弘扬海派文化品格,加快建设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议,柴俊勇的提案被评为上海市政协的优秀提案,海派文化再次被上海的媒体广泛关注,而“海派文化地图”丛书正是人们注意力的焦点。

  “上海的地理面积不大,但是有海派文化,有容乃大,”柴俊勇说,“海派文化是上海的根,是上海的品牌。”

  “对大部分人而言,想起上海就是两个字:‘大’和‘老’。”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谈毅在夜读沙龙现场的发言中说道。他认为,人们想到“大上海”,是因为近代以来,上海一直是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文化中心;而“老上海”,则会和老弄堂、老洋房等老建筑联系在一起。这两个词代表了大多数人对上海的大致印象。然而谈毅指出,如果现在依然把海派文化等同于上世纪20-30年老上海的影子,则是对海派文化重要价值的忽视。

  “我们出版’海派文化地图’这套丛书,是为了探寻中华文化的根,从根本出发以促成海派文化的传承。唤醒记忆不仅仅是为了过去,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城市和城市文化都是人类创造,海派文化的脉络不能在我们手中中断,唤起记忆就是唤起责任。海派文化不能仅仅作为上海文化历史记忆被封存,在当下也不能仅仅通过被模仿来纪念,而是要使海派文化的要素成为今天上海城市文化发展下去的基因。所以延续、发扬、创新海派文化就是我们的时代使命与责任。”谈毅说。

  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也出席了夜读沙龙,并发表了文化主旨演讲。叶辛自己也有两本上海题材的新书《上海传》和《上海·恋》在本届书展首发。“上海是写不尽的,”叶辛感慨道,“侨胞、殖民者、老作家、文化人以及很多对上海有感情的人都写过上海,还有很多上海的瞻顾,都是看不完的,有很多很多的故事。”

  叶辛很怀念上海的弄堂,他认为上海是一座由弄堂构成的城市,弄堂里有无数大大小小的上海故事,曾为他的写作带来了丰富的灵感。然而上海的弄堂却在消失中,逐渐被社区的概念所替代。但是叶辛指出,弄堂的逝去不代表上海故事的结束,今天的上海依然在书写着上海的历史。“不要以为现在不再生活在弄堂里,而是小区里,上海就是一成不变的了。上海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叶辛说。

标签:文化,出版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