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资讯 学术会议
  • 正文内容

2018 “巴赫金文学理论”高端学术论坛在黑龙江大学举办

阅读:910 次 作者: 来源:黑龙江大学 发布日期:2018-08-29 09:22:31
基本介绍:

  8月17-20日,“七月流火,八月未央”,在冰城哈尔滨格外凉爽的时节,来自全国各高校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中文专业的专家教授、教师以及硕博士生同道齐聚黑龙江大学,参加2018“巴赫金文学理论”高端学术论坛。为期三天的会议对于各领域研究巴赫金理论的学者而言,是一场不可多得的学术盛宴。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严明教授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巴赫金研究会会长周启超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式致词。严明校长对本次论坛的主办单位黑龙江大学的历史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欢迎远到而来的学界专家和教师们;周启超教授从全国巴赫金研究会的发展进程出发,指出了巴赫金文学理论在现当代人文学科中的重要性,强调了本次论坛的学术意义。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巴赫金研究会会长周启超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巴赫金学会副会长夏忠宪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巴赫金研究分会副会长凌建候教授,南京大学俄语系博士生导师、中国巴赫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加兴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中国巴赫金研究学会副会长、副秘书长黄玫教授在会议上就专题分别展开了演讲。

  8月18日的首讲人周启超教授分别展开了《论巴赫金的“复调说”》和《论巴赫金的“外位性”视界》两个专题讲座。第一场讲座中周启超教授就“复调”理论的原点、复调式叙事的“对话性”、复调式艺术思维的反“独白主义”精神三个关键问题深度解析,“复调”在巴赫金笔下不仅仅是一个小说家艺术个性的隐喻,更是一种指称新的小说体裁的概念,一种指称新的思维类型的范畴,一种哲学理念,一种人文精神。同时周启超教授还对受到争议的“复调是否是多声部”和“作者与主人公是否平起平坐”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第二场讲座的主要关注点则在于从学理上阐明巴赫金的“外位性”视界在外国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存在的重大意义和价值,论证了其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合法性,提出了外国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路径,同时也从认识论层面阐述了“外位性”视界对于文学研究实践中“去除盲点、激发洞见”的功能。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文艺》主编、中国巴赫金研究协会副会长夏忠宪教授,为所有与会学者做了两场精彩纷呈、鞭辟入里的专业高端学术讲座。在第一场讲座《论巴赫金的对话建构术》中,夏忠宪教授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角度出发,对巴赫金结合时空体、审美思考的跨学科交叉研究成果—对话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出了巴赫金在世界观、方法论、行为策略、创造能力等方面体会出的智慧,探讨了巴赫金如何智慧地处理一系列的二元对峙,如何以悖论的方式表现出对和谐、对创新的追求,尤其是从方法论意义上思考在凸显了主体性之后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在第二场讲座《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中,夏教授对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研究中的弊端做了评述,提出了反思的理论问题;并以拉伯雷为焦点考察了欧洲文学和俄罗斯文学史;整理和研究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20世纪的文学史,考察并重构人文科学话语体系庞大的构想背景下,对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正本清源,重新审视。

  19日,北京大学凌建侯教授为所有参会学者做了两场非常精彩、富有意义的专题讲座。在第一场讲座《唿唤对话思维——互文性与对话性关系的另一种解读》中,凌建侯教授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得出对话思维的重要性。又详细梳理了互文性与对话性的学源关系,将二者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克里斯蒂娃与巴赫金无法调和的根基性矛盾就在于:前者是持“抽象的客观主义”的独白论者,而后者则是具有参与性思维的对话论者。在第二场名为《诗学形态与哲学诉求——巴赫金长篇小说理论的学术功绩》讲座中,凌建侯教授详细阐释了巴赫金小说理论的四个学术贡献:长篇小说的形象具有未完成性;长篇小说的形象原则上是被语言描绘出来的形象;杂语现象;时空体的体裁意义。接下来,凌建侯教授又从巴赫金当时所处的学术氛围阐释了巴赫金小说理论的学术影响,并认为巴赫金小说理论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叙事学方面。最后,凌建侯教授通过梳理巴赫金的创作和学术发展脉络,认为巴赫金早期和后期的论着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而巴赫金小说理论的哲学诉求就在于形成一个开放的体系性。

  南京大学俄罗斯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巴赫金研究常务副会长王加兴教授作题为“巴赫金的文学语言观”和“从言语体裁观看巴赫金对修辞学的理论贡献”两场讲座。在第一场题为“巴赫金的文学语言观”的讲座中,王加兴教授首先讲解了狭义和广义层面上的“文学语言”概念,并在理解“文学语言”的基础上阐释了艺术作品中语言运用的审美意味。同时详细介绍了巴赫金的文学语言观:即在文学作品中语言实质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异——它从一种描写手段变为一个被描写的对象。在第二场题为“从言语体裁观看巴赫金对修辞学的理论贡献”的讲座中,王加兴教授以巴赫金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和《言语体裁问题》两部着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巴赫金对语言学的重大贡献在于他的超语言学思想。因言语体裁理论正是在这种超语言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过来又丰富、发展了超语言学。故而,巴赫金提出的言语体裁理论作为一种卓有成效的语言学思想,具有很强的阐释能力,这一理论对俄语资源修辞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日,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黄玫教授在题为《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研究》的讲座中,从时空体的概念、源起、含义、意义以及价值全方面对巴赫金时空体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地梳理,并指出了这一理论对于文学研究者的方法论意义。

  巴赫金的时空体理论主要表述于《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历史诗学概述》一文中。他将时空体的概念定义为文学中已经艺术地把握了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相互间的重要联系。目前学界对这一概念的起源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其与卢卡奇的“现代成长”概念、康德的认识论和乌赫托姆斯基的“身体”概念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关。在巴赫金的定义中,时空体最重要的含义在于时间和空间的有机融合和不可分割性,即时空体指的不是在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单独的时间和空间,而是它们之间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是文学作品中时间和空间彼此相互适应所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或者更具体地说是时间和空间相互结合形成的某种相对稳定的模式。在文学中,时空体具有重要的体裁和情节意义,同时也影响了整个文学的发展。时空体是长篇小说的基础,决定着作品的体裁,引导着情节的发展。时空分析法就是将这一理论应用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要求同时观照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是把情节、人物、体裁等作品各要素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的方法。黄玫教授以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不同的时空特点为例,说明了时空分析法在对小说诗学,特别是对体裁特征和作家个性的总体把握上具有的重要价值。黄玫教授认为,巴赫金的时空体理论极具启发性,但是也应该看到,“时空体”这个巴赫金引进文学研究的词语“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抽象性”,它并不是在所有的问题上都能给我们以满意的答案。尽管时空分析法有诸多的价值和意义,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完全替代其它的研究方法。因此时空体分析法的未来正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地挖掘和开拓。尽管当代全新的思想和生活衍生出全新的时空体,巴赫金基于经典作品研究所提出的时空形式大部分都已不再使用,但时空体理论之于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仍然不可低估。

  在《巴赫金与维诺格拉多夫关于作者问题的研究》一讲中,黄玫教授比较了两位大师在作者问题观点上的异同,并指出二者观点并非如一些研究者所言是对立的,而是互相理解、互相补充的。两位大师从不同的视角对同一问题进行阐释,因而产生了认识上的分歧。作者问题的核心是作者和作品的关系。维诺格拉多夫关注的中心是作品中潜移默化的作者,即体现于作品中的作者,他用独创的“作者形象”一词来指称这一作者。巴赫金对作者的研究贯穿于其学术研究始终,也是其对话理论的文学渊源,他从审美创作论出发,证明作品中不可能没有作者存在。他认为存在三个作者——传记作者(биографическийавтор)、第一性作者(первичныйавтор)和第二性作者(вторичныйавтор)。第一性作者即审美现实的缔造者,外位于自己的创作之外,因而拥有相对于主人公的超视。第二性作者存在于文学篇章和意义之中,拥有作者的话语和思想。巴赫金将第二性作者看作文本中同主人公和其他人物共存的一种声音,关注的是作者和主人公在超语言学层面上的关系以及二者意义上的对话。巴赫金对“作者形象”这一概念的批判主要集中于两点:1、称名问题。形象必然是一个描述的客体,而作者却是描述这一行动的主体,因而二者结合起来就是矛盾的。形象本身具有完成性,而作者不可能完成自己,因而作者不能以一定的精神外貌出现在作品中。2、维诺格拉多夫认为作者形象是单声的,统摄着全篇的语言风格,这同巴赫金所提倡的作者和主人公之间的对话关系是相悖的。黄玫教授得出如下结论:维诺格拉多夫提出,文学作品的核心是“作者形象”,它集中反映了作者、讲述者及其主人公的全部话语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且透过这种关系成为思想、修辞的核心。巴赫金认为,“自己的”与“他人的”问题是确定这两者之间对话平衡的问题。而这种平衡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作者与主人公、与现实生活中的作家之间对话的思想。这两种思想看似针锋相对,实质上并不矛盾。维诺格拉多夫是从文学修辞学的视角,而巴赫金是从哲学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与会的各高校专业从事文学研究的老师们积极提问,就对话中的“自我与他者”、“外位性”、“复调与对话”、“理解与对话”、狂欢化诗学中的“民间性”、“杂语现象”、巴赫金与俄苏形式论学派等关键词与各位专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本次论坛内容紧凑丰富,特色鲜明,独具创新,体现了中国乃至国际学术前沿。分别就巴赫金理论中的复调、狂欢化、对话、互文、长篇小说学术价值、语言学、修辞学、时空体和巴赫金与维诺格拉多夫关于作者形象的对比研究等热点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设置10个专题板块,10场专题讲座,来自全国各高校的近50名教师、博士生参与。相信,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学术界对巴赫金文学思想深入且更为全面的研究和解读。


标签:学术论坛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