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热点
  • 正文内容

建立中国特色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阅读:1543 次 作者:李宗刚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日期:2018-11-27 08:36:18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艺网分享的学术资讯。

  在国际学术平台上,中国学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学术话语权也有了越来越大的提升。与此相关联,关于学术期刊理论的研究也逐渐走向深入,这在社会科学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国内许多学术期刊评价体系面临着诸多诘难,中国特色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

  20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了便于订阅日渐增多的学术期刊,在诸多学术期刊中遴选出了“中文核心期刊”。从此,中国学术期刊便被划分为不同层级,这便是“核心类”学术期刊和“非核心类”学术期刊。这一区分极大地影响了学术生产和学术生态,并远远地超出了当初区分的初衷,从而成为评价学术期刊以及学术论文的重要价值尺度——学术期刊一旦跨入“核心”期刊的殿堂,学术期刊以及学术论文均身价倍增。

  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学术评价机构开始重视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由此催生了本土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随着国内高校重视SCI(科学引文索引)期刊,人们日渐关注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这一评价指标,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学术的发展走向。目前,高校管理者便是用这个指标体系衡量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学术论文的价值。在人们膜拜SCI期刊的同时,诸多中国学术期刊被边缘化。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则成为另一重要评价体系,这就把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科学期刊也纳入西方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之中,并逐渐成为人们唯马首是瞻的风标。高校对西方的SSCI来源期刊以及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的特别推崇,便由此而来。而许多在中国学术界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期刊却被排除在外,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说是西方学术评价体系话语霸权的一种表现。

  值得庆幸的是,在社会科学领域,缘于意识形态的差异性,SSCI来源期刊并没有像SCI来源期刊一样,被学术评价机构当作唯一的评价标准,在SSCI来源期刊之外,国内学术评价机构还自主开发了本土化的SSCI来源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尽管人们对此褒贬不一,但不容忽视的一个客观事实是,许多机构已经把这套评价体系的有关指标当作衡量科研成果的重要标杆,而中文核心期刊则日渐被边缘化。显然,这正是中国学术生态自我调控与自我平衡的结果。

  客观地说,中国的学术期刊被排除在西方主导的学术话语体系之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建立起一套属于中国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即便是初步建立起来的中文核心期刊等评价体系,也没有得到高校应有的重视。相反,高校依然把西方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纳入自己的评价体系中,这就直接架空了我们初步建立起来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既然我们建立起来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连自己都不认同,自然就谈不上被西方学术界认同了。在此情形下,中国的学术评价体系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我们不重视自己的学术评价体系,我们的学术评价体系就难以得到西方的接纳和认同;西方不接纳和认同我们的学术评价体系,我们自然就会反过来更加轻视自己的学术评价体系,如此一来,就导致了西方的学术评价体系强者恒强、我们的学术评价体系弱者恒弱的局面。

  如果从这样的维度来审视新世纪以来学术期刊理论建设,我们便会发现,学术期刊理论建设已经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并开始从学术的边缘走向学术的中心。其突出的表现在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讨如何建立起更为科学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这种探讨正在走向深入。

  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本文认为,需要重新整合既有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等评价体系,分别建立起关乎自然科学的“中文科学引文索引(CSCI)来源期刊”和关乎社会科学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由此真正凝练成既体现中国学术话语要求,又为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和接受的评价体系,从而为中国学术“走出去”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建设是关乎中国学术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编辑关心这一问题,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充溢着中国学术自信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为中国学术的提升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


标签:学术期刊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