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资讯 学术争鸣
  • 正文内容

战后日本产业现代化建设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阅读:1966 次 作者:赵岩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布日期:2019-03-27 16:37:24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艺网分享的学术资讯。

  

  我国正处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尤其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关口期。二战后,日本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适宜调整产业政策体系,构建了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功推动长达30年的经济中高速增长,我们有必要借鉴日本产业政策转型调整的成功经验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路径。

  战后日本产业现代化的演变历程

  二战后,日本根据不同时期的产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产业及相关配套政策,构建了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完成了向全球价值高端的攀升,成为世界制造强国,期间大致经历了产业复兴、产业转型、产业高端化等阶段。

  1945年—1960年左右是产业复兴阶段。二战中,日本工业设备与固定资产遭到严重破坏、能源资源进口全部被切断、失业率和通货膨胀高涨。为加快复兴经济,日本政府以选择性的“倾斜生产”(优先发展钢铁和煤炭等上游产业)与“产业合理化”(以设备更新与制造业技术改进促进提升制造业竞争力)为产业政策的核心,以原材料价格管控、低利息资金供给等为主要手段,迅速实现产业体系重建。

  1961年—1973年左右是产业转型阶段。进入60年代,日本产业从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发展到以资本密集型为主,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针对不同产业面临的实际问题精准施策,构建选择性、竞争性、功能性相互叠加的产业政策体系。包括实现减少价格管制、鼓励市场竞争、提升国际化水平等自由化改革。

  1974年—1991年是产业高端化阶段。1973年,日本在石油危机与结构性矛盾双重冲击下经济出现负增长,彼时,日本政府大力推行结构性改革,以加快市场出清、解决产业负外部性问题与培育高需求弹性产业为目标,逐步实现选择性产业政策向普惠性与功能性的转换。在这一阶段,日本产业完成了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攀升,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日本推动产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日本推动产业现代化的政策制定主要遵循的是“比较优势动态变化”论,即政府根据经济发展阶段,顺应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对产业发展进行引导和干预,促进要素的合理配置,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构建综合协调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

  第一,积极培育比较优势产业。日本资源匮乏,在国际竞争中缺乏比较优势,需要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实施各类贸易投资壁垒与提供财政补贴等手段,形成比较优势产业。在鼓励引进先进技术方面,优先对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技术引进安排外汇资金,对本国不能生产的先进技术设备和零部件减免关税,降低外国先进技术使用成本,以支付者代扣形式抵扣外国先进技术使用费所得税。积极鼓励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合资生产经营。

  第二,不断提升产业生产组织规模。在赶超阶段,日本利用产业政策助推企业达到最优生产规模,并以大型企业的兼并重组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以持续扩大产业投资、提升产业集中度与改善企业生产效率为主要手段。

  第三,持续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升级。这项政策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国际产业需求增长,对产业扶持重点进行转换;二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与落后产能出清。

  第四,构建多元化的创新体系。20世纪70年代,在石油危机与发达国家技术封锁双重冲击下,倒逼日本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日本构建了“产学官”结合的研发体制,不断激发企业与全社会的研发活力。

  第五,强化配套政策的协同作用。除产业政策外,日本还积极配套价格、财政、区域等宏观政策协同推动产业现代化建设。

  对加快推动我国产业现代化的政策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关口,国际规则约束的变化与国内产业高端化转型紧迫态势,对产业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充分借鉴日本在不同时期产业政策转型调整的成功经验,既要通过一定的倾斜政策推动产业高端化、提升国际竞争力,又要把普惠激励与公平竞争作为政策制定的主要导向,构建集选择性、竞争性、普惠性、功能性于一体的政策体系。

  一是以国际规则约束为产业政策制定的核心准则。产业政策是涉及世界贸易规则的“灰色地带”,日本的产业政策改革以国际贸易规则为基准,重点产业培育到初步具备国际竞争力之后,放弃保护政策与各类倾斜补贴,通过国际竞争推动其向高端化的攀升。近期,国际环境出现较大变化,因此,要提升产业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围绕《SCM》协定的不可诉补贴条款制定产业补贴政策。此外,还要坚持中性的产业金融政策。

  二是强化产业政策的普惠性与功能性。自从基本构建了产业体系之后,日本的产业政策便持续向普惠性与功能性转型。对我国而言,要按照普惠激励与公平竞争的主导思路,改变传统的政府选择性补贴或限制领域的做法,转向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首先,要加快建立产业政策的公平性、竞争性审查机制,重点关注产业政策的合法合规性、与先行政策的协调性及服务与国家发展战略大局等。其次,要创新扶持方式,改变过去按行业、按领域出台政策的做法。最后,要针对未来产业升级和提升竞争力的普遍性薄弱环节,特别是产业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在市场主体不愿配置资源或难以形成合力解决的情况下,由政府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并投入资源进行扶持。

  三是调整选择性产业政策着力方向。未来,我国的选择性产业政策调整着力点应向优化产业组织结构、重大技术攻关与隐形贸易壁垒三大方面转型。首先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既解决好企业过度竞争问题,又要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体制机制。要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加强行业监管,鼓励优质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动过度竞争领域提升企业集中度,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产业龙头。同时,加快行政性垄断改革,强化垄断立法与审查工作。其次是实施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最后要在世贸规则允许的范围内,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主要使用隐形的贸易壁垒和出口退税政策。

  四是构建多元协调的产业政策体系。我国缺乏产业政策与其他政策协同的体系框架。要进行多元协调产业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在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下,精简各类产业规划,减少竞争性领域的产业规划编制,修改传统产业规划的编制方法,加强产业政策与研发补贴、税收减免、价格调控、区域发展、环境保护与劳动力培训等的政策协同。贯彻好中央出台的重要产业政策,在产业政策编制时要协调好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避免市场分割、诸侯经济等问题的出现。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


标签:学术争鸣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