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域外纪游文学是以作家的域外游踪为题材,以旅居地的自然风光与社会风貌为表现内容,书写作家的域外体验与文化感悟的文学作品。其创作群体主要有维新作家、新文化运动领袖、女界代表、文学研究会作家、学衡派作家、公派留学生、留苏人士、战地记者等。他们分别从政治体制、思想启蒙、女性文化、人文精神等各个领域探寻域外文明,对中国思想文化现代化进行思考。
从体裁上看,现代中国域外纪游文学除传统山水游记外,还包括书信、日记、报告文学、诗歌、小说等诸多文类。伴随着体裁的多样化,这些作品关注的中心点也从山水游踪转变为政治文化。由此可见,现代中国域外纪游文学拓展了传统游记的体裁领域,主题内涵也顺应时代需要发生了现代性转变,从而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作家在现代域外纪游文学创作中,对异域文化的接受态度和方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首先,各个历史时期的域外纪游文学呈现出不同的主题。甲午海战后,有感于中国面临的严峻局势,维新派人士游学西方,通过纪游文学作品记录下他们寻求国家富强之路的心路历程。五四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新文学作家在纪游作品中描绘异域风情,传播西方文明与新思想,推动新文化运动与思想启蒙运动走向深入。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发生较大变化,很多作家留学苏联与欧美国家,他们用纪游文学形式记录其思想变化轨迹。40年代前后,一些中国记者游历国外,在纪游作品中对西方社会进行报道,并表达其对中西文明的思考。
其次,由于旅居地的不同,现代作家创作的域外纪游文学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思想倾向。旅日纪游文学作家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在纪游作品中呼唤祖国强大,表达对新文化建设的思考。旅欧旅美作家则在其纪游作品中否定当时过度西化现象,主张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价值。他们更注重革新文学形式,努力推动诗歌、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的现代变革。旅苏作家的纪游作品则对苏联作了真实的报道,对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加以比较,表达其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从游历时间、旅居地及作家群体等视角出发,有如下几类作品从不同侧面表达了对中国思想文化现代化的思考。晚清时期,使臣出使、士人游学盛况空前,域外纪游文学开始兴盛。容闳、薛福成、黎庶昌、吴汝纶等出使东西方各国,写出《出使四国日记》《出使日记续刻》《西洋杂记》《东游丛录》等异域纪游作品。康有为游历美、英、意、法、加等30多个国家。梁启超则从日本横滨出发,先后到达温哥华、纽约,继而考察巴黎、伦敦、爱丁堡、伯明翰、布鲁塞尔等各大城市,写有《新大陆游记》与《欧游心影录》。他们广泛介绍域外社会政治学说、经济文化体制,对我国社会体制现代化进行了富于创见的思考,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先驱。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中国人游学日本成为热潮。在留日学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人。旅居东京期间,鲁迅创作《藤野先生》等纪游作品,表达他对立人自强等主题的深入思考。郭沫若的《自然之追怀》《海外归鸿》《跨著东海》等纪游作品,则体现出作家的浪漫主义文学追求。郁达夫则写有《日本谣》《盐原十日记》《南迁》等诗文与小说。他们通过纪游文学创作呼唤思想启蒙,探索使国家自强、走上现代化道路的良方。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现代女性受先进文化感召,逐渐走出闺房走向世界。冰心、庐隐、谢冰莹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冰心的《寄小读者》表现美好的母爱,充实了女性文化的内涵。庐隐观光于日本都市,写下《东京小品》《蓬莱风景线》等作品,以感伤情怀面对旧式女性命运。谢冰莹漂泊海外,写有纪游小说《女兵自传》、散文《冰莹游记》《菲岛游记》《马来亚游记》等,表达对封建传统的批判、对现代女性意识的追求。
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学运动发起人、文学研究会作家、学衡派作家、新月派诗人等大多游学欧美。胡适有书写其游历英、法、美等国体验的《胡适留学日记》。巴金有描绘其旅居法国、日本经历的纪游散文、小说,如《海行杂记》《神·鬼·人》等。郑振铎的《欧行日记》《西行书简》、王统照的《欧游散记》都表现出“为人生”的理想信念。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学衡派作家曾求学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他们在纪游作品中主要受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影响。
瞿秋白、蒋光慈等人是游历苏联的代表作家。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对苏联的革命和建设经验进行了客观描绘和理性评价。蒋光慈的纪游诗《新梦》表现出高昂的战斗激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歌猛进的革命决心。
时至今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从过去的注重“引进来”,发展到现在的强调“走出去”。但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文化主体均需面对不同文化碰撞中的复杂性。中国现代纪游文学记录了现代作家在汲取域外文明、推进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探索和经验,对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现代中国域外纪游文学研究”(17BZW15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