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 散文
  • 正文内容

2019“我与十三村的故事”征文比赛获奖作品(征文范文)

阅读:2253 次 作者: 来源: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9-11-12 17:00:00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学网分享的2019“我与十三村的故事”征文比赛获奖作品。

  一等奖获奖作品

  做酱人贺秋菊

  做酱人叫李国武,认识他是因为十三村的酱。古人做酱有法,今人尤其喜好。喜好酱的味道,喜好酱的故事,喜好做酱的人。

  香菇酱俘获了家中九岁小子。不久前开通的地铁四号线上,小子听到十三村赞助的报站广播,很是兴奋。去十三村前,小子一再提醒,别忘了把对酱的喜爱,告诉做酱的人,别忘了再买些回来。

  谈做酱的人,酱是重点,核心却还是人。李国武手提红色塑料袋,风尘仆仆走进酒店,一身烫得平整的白衬衣黑西裤,应是专门为这次会面准备的。商界人士多讲体面,豪车美宅,穿戴名牌是成功的体现,也是身份的象征,身处其中,熟谙其道。在小镇上做酱的李国武,显得大不相同,一见面,地地道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若不是当地人介绍,谁又会将这个精瘦的、头发微卷的中年男人和享誉全国的十三村联系起来呢。

  做酱,用力不全然在酱上。做酱的方法是祖传的手艺,酱菜之王香菇酱、香神豆豉、香神豆瓣酱、古香榨菜丝、精制剁辣椒、香辣腐乳、香辣萝卜条,选料、精制、窖藏,八千多个藏窖罐,古法酱制,全靠做酱人的手艺。功夫在手上,用力却在他处。做酱先讲故事,故事是三国时期的老话,相传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黄盖屯兵于此操练水军,兵营以“村”为建制,分为十三个村,兵士战时行军打仗,闲时开荒种地。蔬菜以当地古法腌制、窖藏成酱,开胃养生,强健体魄,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十三村”遂成为黄盖封地,酱菜遂成为御用贡品。当地人祖祖辈辈都听,外地人常听常新,故事的魅力经口耳相传、代代相传,是为经典,令人向往。吃酱的人只说酱好,小孩说好吃,大人说下饭,老人说还是儿时的味,只是不觉一碗碗饭下去,咀嚼的全是做酱人的故事。故事注入酱里,便是这舌尖余味,便是这意犹未尽。孩子欢喜,大人欢喜,老人也欢喜,说到底还是做酱人的欢喜。

  大雨过后,淅淅沥沥的小雨,细细碎碎从密叶间跳落下来。雨水是干净的,雨水洗刷过的李梅,无须再洗,入口即食。走进十三村,香菇酱的味道扑面而来,是儿子渴求的美味,可惜小子没有来。做酱人的笑容扑面而来,是我期望已久的乡土底色。当地人端来一盘杨梅,窃以为买来的,不吃也罢,杨梅酸,已经好久不敢再尝。说是树上刚摘的,取了一颗,怯怯生生放进嘴里,一口下去,甜而不酸,极为鲜甜,心生疑惑,急着去觅那结杨梅的树,想要亲自摘上一些。满园的鲜果,经雨水洗刷,不减甜美,鲜滴滴醉人,不觉就吃了许多。那做酱人却忙活着拍照,宾客夸姿势专业,构图取景很妙,做酱的摄影师便更欢了,孩童般导演拍摄。十三村的一草一木,李国武最熟悉。他的镜头记录下许多的笑脸,品读过笑脸背后的故事,故事里是做酱人看得见的、看不见的世界。有生活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有日子的无奈,有幸福的甜蜜。与其说酱的故事源于黄盖,不如说酱里就是十三村人的故事。有了故事,这酱便有了生气,有了绵延不尽的妙趣。

  多年前,李国武承接下这个企业,在园子里种上花草果树,果树开花结果,日渐茂盛。栽种、养护的乐趣早已融入十三村的酱里。酱一天天走出小镇,走出小县城,走向世界,产业升级转型,不断壮大,根却始终在羊楼司镇上的十三村。几个老水缸静立在墙角,湖边800岁的杜鹃树蓦然长大,屋檐下260个鸟巢迎来送往,园区内桃李杨梅花花开蒂落,一切于无声之间。静默是这里的底色。

  晚餐在十三村食堂,做酱人亲自张罗。菜是园子里纯天然栽种,经过简单烹制,便端上桌来。吃菜的人只知菜好,不外乎原材料好,炒菜师傅手艺好,好在哪里,因何而好,极少去追究。一道菜上来,做酱人起身介绍,原材料摘选过程和制作手艺,菜品的优点和特色,一圈下来,碗里所剩无几,再起身,将碗底剩菜夹进自己碗里,抽掉碗碟,腾出空间给下一道菜。做酱的人做得安静,邻座的我全看在眼里,只是不言语。吃菜的人吃得热闹,放下碗筷,心心念想的是入肚的几道菜肴。做酱人对手上活的专注,大抵也只是想一心做好手艺。

  带回几罐香菇酱。对着瓶盖上畅怀大笑的做酱人,小子咧开嘴,也笑了。


  无尘之村

  田瑛

  一旦开启这瓶香菇酱,我和十三村的缘份就此注定。喜欢它特殊的香味,这种喜欢是深入骨髓的,和当今年轻人偏好可乐和麦当劳一样没有理由。我承认有一种无形的东西磁铁一样吸引了我,它的存在是一个秘,我必须一探究竟。如同赶赴人生中一次重要约会,我于是远行千里去造访了十三村。

  十三村缘起一段历史佳话。三国时期,黄盖曾屯兵长江沿岸(今湖南临湘)操练水兵。据说黄盖下令将种植的大量蔬菜腌制,士兵食用后胃口大开,骁勇善战,从而大败曹军。酱菜作为传统佳肴一直传承至今。当时黄盖统兵所在地共分为十三个屯,屯村同义,这便是十三村品牌的由来。

  历史有时候可以一笔带过,有时候却值得大书特书,如十三村。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十三村依然还只是一家濒临倒闭的小作坊。但历史必须由人改写,这个人便是李国武。他的出现,既是临危受命,又可谓天降大任,经他接手,一时做得风生水起。应该说,十三村的历史才真正开始。

  准确 描述十三村是困难的,仅挂满墙壁的数十面锦旗就令人眼花缭乱。在荣誉的光环照耀下如何保持淸醒,考验着李国武和他的企业。我怀着好奇心走进了十三村,也近距离接触了李国武本人,从而亲眼见证了其与众不同之处。我留意到一些细节,而细节往往可以说明一切,这便是我捕捉到的几个镜头,也是十三村的真实写照。

  镜头一:花果园

  若非厂标明确指引,我们无论如何不敢相信这是生产酱菜的厂家,它掩映在一片花木果树之中,俨然花园或果园。不见烟囱,自然也就无废气排放,整个厂区花果飘香,间杂一股特有的酱香味,淡淡的似有若无,却也挥之不去。漫步其间,有一种云游揽胜的感觉。不经意地抬头,发现厂房的屋角挂满木盒,原来是人工雀巢,喜欢檐下筑窝的鸟类尽可以据此做它们称心的归宿。置身在鸟语花香的世界,我想起了一句成语:一尘不染。作为一家没有任何污染的厂区,如此形容十三村并不过份,它其实就是地道的无尘之村,一个难得的宜作深呼吸的养生之地。

  镜头二: 德字碑

  生态化的环境只是十三村的外表,一块著名的德字碑才是它的灵魂。这块由56位全国道德模范联手签名的德字碑,赫然竖立在厂区中央,使所有过往的人无不心生敬意。56,这个和56个民族相同的数字,不会是简单巧合,而恰是天意使然。我伫立在碑前,久久凝视雕刻很深的德字,心想别处也许难以找到第二块类似的石碑了吧,足见立碑者匠心独具。石碑取自山中一块天然原石,李国武朴实得就如同石头本身,他把做企业的全部心思凝聚成了一个德字刻于石上,并作为座佑铭昭告天下。做企业要有良心。这是他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在我们的食品安全备受质疑的当下,企业家的良心显得多么重要。

  德字碑如一面明镜光鉴照人,照他自己,也照世人。

  镜头三:笑脸墙

  在厂房林立的工业园区,这面笑脸墙无疑算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它只属于十三村。它的出现,不是为了点缀,而是十三村的另一种缩影。一张张生动的笑脸,鲜花般开满院墙, 而且一年四季那么开着,不曾凋谢。这是由若干幅照片组合成的人面版图,皆出自李国武之手,堪称其得意之作。李国武酷爱摄影,平时随身挎一个相机,走到哪照到那。奇怪的是,他几乎从不拍景物,而只关注人们开心的表情。这真是个有趣的摄影者,思维和行为方式总是那样别出心裁,令人刮目相看。他说要照出一万种各式各样的笑颜,现在已经有了八千多张,但越往后越难以选择。他醉心于生活的快乐抑或幸福瞬间,也只有他才能从无数大同小异的笑容中分辨出细微的差别。他很自信地说,一万张笑脸绝无从复。我伫立在笑脸墙前,仿若沐浴在和熙的阳光下,又仿佛听见一阵阵爽朗笑声穿墙而来,不绝于耳。那一刻,我脑子里总是盘旋着李国武这个人,这个笑脸墙的创始者,并试图走进他的内心。善良,温暖,明亮,该是他内心的底色。以创造生活美味为己任,兼以发现和记录美好日常,并且一以贯之。这就是他。在他的心目中,生活就像他镜头前的欢笑一样充满阳光,而所有的愁眉苦脸都可以视而不见,或退避一边。只要稍微细心一点不难发现,李国武自己就是这众多头像中笑得最灿烂的一个,他的招牌式开怀大笑还作为商标印在了产品包装上。描写他,不需要再多费笔墨,一切尽在笑脸墙上找到注释和答案。

  镜头四:第一坛

  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腌菜缸了,要不然主人何以命名为“天下第一坛”呢?这尊巨型陶缸为75岁陶艺大师雍起林所制,他倾尽晚年的全部心血,攻克了制胎、烧制等技术难关,最终完成了他的传世之作——天下第一坛。

  在十三村的窖库里,窖藏了近万坛酱菜,它们一字排列,宛如一道地下长城逶迤蜿蜒,长城尽头便是让十三村人引为自豪的镇窖之宝,它高达两米多,落地生根,鹤立鸡群般髙高耸立,从它诞生那一天起,就已经声名鹊起,许多游人慕名而至,目的就是专程来一睹它的芳容。在人们心目中,它不再仅作为普通酱坛存在,而具有某种象征意义,象征一个人,一个唯一能够为十三村代言的人。


  二等奖获奖作品

  十三村的晨

  游和平

  一阵忽如其来的雷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我睁开眼睛时脑中却还不甚清醒,瞬间有些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我发了一会呆,起身拉开窗帘,此时一阵雨打窗棂的声音急促而又哗然的撕开了夜幕,露出了一丝蒙蒙微光,我望着眼前不远处在风里摇来晃去的几株柔细的花儿草儿,又闻着从窗户缝里飘来的酱香味儿,才蓦然回想起来,哦,我原是在这里,一个犹如花园景点般的地方,一个叫“十三村”的酱园。

  我是极喜爱雨的,此刻看到窗外的雨景,匆匆洗漱罢便是推门走了出去,这初夏的雨来的急烈,也收的迅速,这会子功夫,便只有微微细雨,伴随着略微有些凉意的风,蒙蒙扑面。

  这清晨的园子,竟跟我昨日来时有些不一样了,昨日晌午抵达之时,这满院里生气勃勃,有些叫不出名字的花,迎着那午时的骄阳怒放着,一些胆大的鸟儿停留在树杈之上,歪着那颗小脑瓜儿斜斜着眼睛盯着你看,时不时还叽喳几声,扑扇着翅膀从头顶一掠而过,掠过这满院的树,停留在那一幢幢充满古老气息的院墙上。而此时的园子,没有了那些飞鸟,昨日那些朝着太阳骄傲的怒放着的花儿,也被突如其来的一场疾雨打的有些七零八落,个个垂拉着脑袋,只盯着地上掉落的花瓣,想必是伤情了罢。角落中,几只小虫连爬带滚地逃向洞穴,躲避着不知何时又会卷土重来的阵雨。无声无息生长在缝隙里的那些小草,纤弱的身子在风中颠来倒去,一语不发,只用它们特有的那些青草香,来抗议这摧花之雨。

  不远处墙壁上的那些绿色藤蔓,倒是被雨水一冲显得更加的油光发亮,我一直以为它们长在这无非就是虚应个景,春来了便绿的报个春信,谁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墙里的春延烧到墙外去,烧到那屋檐子上去,烧到那夹住夜色托住月光的狭窄的青砖石瓦上去……这绿不管不顾的满园子的轰轰烈烈铺张着,那藤蔓上还有些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满了春,又蔓延到这初夏之际。

  我沿着这园子缓缓走着,脚步声在润湿的草地上微微作响,伴着蜻蜓的翅膀拍打水面的声音,还有不知名的鸟儿在咕咕的低鸣,一群小虫在不远的地方不断的歌唱着,我想捉住这些声音,想带走跟着我去往那城市森林中去,但它们却是那样飘忽,那样朦胧,像天幕上一片片浮游的云,又像那说来便来说走便走的雨,随性极了。罢了,这儿便是极好的,它们习惯了这里的时光,而时光不比人,它脆弱,经不起来来回回的辜负。它们一直呆在这,陪着这亘古日升月落的时光,不辜负,便是极好的。不像我这俗世凡人,虽是偷的一日半日的闲,尝得一日半日的鲜,却终究还是要离开这犹如世外桃源般的地界。我暗自决定,定是要买上一些十三村蘑菇酱儿回去,也好让我这可怜的味蕾,时不时的再回味片刻吧,兴许吃得美了,美景便会随之入梦,也不说定。

  远处有人朝我走来,原是唤我去用早餐了,不知不觉,我竟是在这园里与这花啊鸟啊缱绻了一整个凌晨,天边也渐渐地亮起来,好像谁在淡青色的天畔抹上了一层粉红色,大树的叶儿被这粉红色笼着,似乎有些羞涩,叶片摇来晃去的躲闪不停,“哗哗哗---哗哗哗”,它想要说什么呢?

  吃罢早餐,我将要踏上回程了,坐在回程的车上,又看到那些叶片晃啊晃的,我忽然明白它想要说些什么了———关于回忆。它对这里所有的回忆。我相信,它将所有关于酱园的回忆都化作它那青绿色的脉络,风一吹,它便开始吟唱,吟唱着这座酱园所有的故事,讲给每一个来来往往的人听……


  我带“香菇皇后”出国门

  许燕

  去年初夏,夏花竞艳。我带领中国少儿代表队参加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举办的世界中小学生智力大赛。临行前打点完行囊清点物品时,总感觉缺了点什么,猛然想起平日钟爱的十三村香菇酱,每餐几乎离不开。对,带上它心里才踏实,于是,从餐柜里拿了5瓶香菇酱放进鼓鼓囊囊的行李箱中,为防海关安检查出,便用衣服裹了个严严实实。虽然增加了重量,但乐意,像完成了一件大事那样长舒了一口气。

  来自五大州102个国家200多支参赛队伍,下榻密歇根大学郊区公寓,时间长达半个月。初来乍到,还觉得挺新鲜,可慢慢地深感不适,和这些不同肤色,不同生活习惯的洋人住在一个庞大的院落里,人家满口的洋文,让人云里雾里。白天除带自己队伍排练、观赛、逛街、购物外,晚上枯坐,留下无尽的落寞,一方面因时间差睡不踏实,另一方面想家,于是从行李箱拿出香菇酱,紧紧拥在胸前,晶莹剔透的瓶子,包装精致,让我爱不释手。扭开瓶盖,里面一股醇香飘逸开来,闻了闻,便用小匙从中挑一点,品赏,舌尖上的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像淅沥春雨把我内心的郁闷冲刷掉了。

  最要命的是洋餐,什么汉堡包、沙拉、面包,看着就令人作呕,“横眉冷对洋玩艺,俯首甘为孺子牛”。 大家知道,中国人素来爱吃色香味俱全的中国菜,虽然洋餐中配了一些鸡腿、牛排,但是天天吃、日日啃,便出现了味觉疲劳。好在每每此时,我身边带有“秘密武器”------香菇酱,酱拌面包,酱拌沙拉,酱拌鸡腿,土洋结合,中为洋用,别有一番滋味在舌头,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有-香菇酱相助,竟然会一种意犹未尽。是它用真情和温暖为我编织起快乐丶舒心丶美丽丶优雅的每一天。

  让我始料不及的是小小的香菇酱,竟成了推销中国架起友谊之桥的“红娘”。 一个周末晚上,我们和来自不同国家的一些朋友都会举办一个小型的社交餐会。十几个国家的领队,拿出各自颇有特色的食品,齐齐整整摆在长条形铺着白布的餐桌上,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主题是每人分享一种自己国家的名产。令我感触殊深,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种都可以在会上做心灵上的沟通达到默契的。韩国的漂亮女生,指着面前的泡菜说,我国产的泡菜:酸辣、微甜,可佐饭,可佐酒,制作泡菜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我的翻译插了一句,你们的泡菜是从中国传入韩国的: ,立时漂亮女生的脸涨红了。法国男生将他们的猕猴桃果酱说成一朵花: 意大利少妇把本国的美乃滋酱吹上了天…….

  我呢,站起来慢条斯理地说,“这香菇酱味道细腻,醇香、甜辣适宜,是用享有‘香菇皇后’‘蔬菜之冠’美称的香菇制成的,纯天然,绿色产品,不仅味美,还具有保健养生功效,浸染着中国古三国文化,数次夺得全国、省市金奖,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呢”。 言毕,我礼貌的问一句: “大家是不是想尝一尝?”四周立马响起掌声。我和我的翻译给众领队面前的白瓷盘子里放上一小勺香菇酱,细品味,满口香,众人投来赞许的目光,异口同声说,”“OK!OK!”感谢十三村感谢李国武的杰作,让我们中国队在这次不成文的国际社交餐会上,嬴得了世界的尊重,实质绝不亚于任何一场国际大赛的角逐。

  我们住宅楼对面住着一位名叫洛西的美国老人,他偶尔来串门,跟我几乎没有交集。我知道由于美国媒体报道的全是中国二三十年前的旧事,因而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都是贫穷和愚昧的代名词。这是特别的一天,也是我们中国少儿代表队改写厉史的一天,在强手如林的世界竞技场上,过五关斩六将,我们中国队终于夺得冠军,我们在五星红旗下手捧金杯的时候,我眼睛湿润了。当我们聚集在住宅楼旁一家酒店,共进在美最后晚餐庆祝捷的时候,忽然看到洛西,老人见了我,眼光变得柔和了,原本有些冷峻的面孔也有了笑意。我揣摩可能是他从电视里看到我们夺冠的情景,才转变了态度。

  原来洛西也在这儿用餐。我照例把香菇酱从坤包里拿出来,搁在餐桌上。小小瓶子被邻桌的洛西捕捉到,他好奇地盯着,我自然不忘作宣传,把香菇酱的特色、价值原原本本讲给他听,他边听边点头,眼角的鱼尾纹舒展开来,竟举起大姆指说他过去不了解中国,但正在学中文的儿子讲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中国饮食在世界享有盛誉,如今一听香菇酱这么神奇,加深了对中国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知,很想去北京逛一逛长城,做一做好汉,很想去湖南品一品香菇酱,见一见十三村人。这番话,让我突然心动,爽快地将桌上的香菇酱给了他。他拿着看了又看,摸了又摸,爱不释手,小心翼翼地塞进衣兜里。其实人与人是没有距离的,当经过沟通心胸澄明之后,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那同一颗“本心“。

  我回国半年后,想不到洛西父子俩真的来到中国北京、杭州、长沙旅游,他正往十三村赶,途中向我发来邮件说,总有一瓶香菇酱挥之不去,细品其中之美,让我对中国有了深入了解,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旅游爱上了中国。呵,香菇酱,是你用真情演译,矫正了老外的偏见,搭起了中美人民友好之桥。


  想看薜荔果瀑布,须下江南

  徐亚平

  谁都爱吃好果子! 你可能吃过苹果、芒果、椰果、香果等等;但你吃过薜荔果吗?纵然你吃过,你又看到过薜荔果瀑布吗?

  要想看薜荔果瀑布,须下江南,须找全国劳模、全国道德模范李国武,须到临湘市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这里就有薜荔果瀑布,会看得你眼花缭乱、心花怒放。

  一.

  还是那老地方,还是那老房子,但它们都被“淹”了。

  不是水淹七军,是薜荔果淹的。薜荔果淹了十三村,淹了李国武。

  国武没喊救命,他还笑呢,还说“有乐趣”。

  “有乐趣”是国武说得最多的金句。我跟他交往20年,他从没跟我说过他的十三村香菇酱菜;他只说他的树呀、花呀、草呀、鸟呀。每每说起这些物事,他总会叹一声:“有乐趣!”

  他当然有乐趣。他的薜荔果今年在酱香里生二胎啦!

  9月23日,他老远地跑来岳阳,喜滋滋告诉我:“薜荔又挂果了。好有味!”要我快去看看。

  挂果多吗?“多啊!像瀑布!”

  像庐山瀑布黄果树瀑布吗?“壮观多啦!真有味!”国武笑得像个孩子。

  我最能理解国武。我痛快地说27号去看。

  记得汪曾祺先生说过一位叫朱小山的农民。

  小山种豆子。在地里洒满种子后,把剩下那把放在石头下。过几天去看,石头离地了,是被豆子顶起来的。小山特激动,到处拉人去看。一位严肃的乡间老师却质问他:“你到处说豆子的事,是要说明一种什么哲学么?”小山说:“不想说明什么。我就是想表明我的惊奇。”

  我的国武,就是汪曾祺先生的小山!都可爱死了。

  二.

  国武的薜荔今年头胎是红五月产的。

  五一,“武汉市民游岳阳”游进了十三村。我也去了。

  国武就缠着我说他的薜荔。

  还在十三村门口,就看到老青砖筑的三国文化风格的牌楼,从天上倒长了很多藤。国武得意地介绍着这满墙的绿色风衣:“我们小时候常吃凉粉,这薜荔就是做凉粉的果子——凉粉果,也叫木莲果。”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还记得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记忆深处的木莲风风光光地回来了。

  经过古城墙大门进去,看到右边第一栋房子墙上,满墙的深绿色薜荔藤,一直铺到房顶,枝叶很粗,藤都铁骨铮铮,根本不能随便把它扯出来,它们紧贴着墙,跟墙融为一体,里面不时长出的薜荔果,像一个个小葫芦。

  说它像小铃铛可能更文艺些。有绿色的,有黄绿色的,也有紫红色的。

  这些个多姿多彩的小铃铛啊!真应了国武那句:好有味!

  此刻,国武像玩魔术似的,不时突然翻开一片叶,摸出了一个小薜荔果。“好玩吧?”他自问自答,“真好玩,真有味!”

  薜荔果宝宝性格迥异。有的阳光开朗,有的沉静内向。开朗的悬在枝头,内向的就藏在叶下。到底有多少这样藏着掖着的?国武最清楚,他对自己的宝藏胸有成竹。带着我缓缓前行,闭着眼睛就摸出一个小薜荔,吓我一跳。他也不怕我突发心脏病?

  三.

  薜荔果可直接吃吗?“可以。但身体畏寒就不要吃。孕妇尤其容易早产流产的,千万不要食用薜荔果。它还有消炎、解毒、祛风、利湿、治风湿与淋病的本事。”

  薜荔果小巧玲珑能量大,还真是植物界的“赤脚医生”哦。国武说:“它就是好看,有味。”

  对的,谁热爱生活、关爱身边动植物,谁就能获得乐趣和幸福!

  土专家开讲啦!“薜荔果的果胶含量很高,不用添加任何佐料,就可以凝结,所以就可以打凉粉吃,寻找童年的记忆。”

  怎么打凉粉呢?

  “我们的老办法,就是把成熟的薜荔果对半切开,掏出里面的果籽放入干净的纱布,把口子拧紧。然后纱布浸入凉水中,反复揉搓碾压,挤出汁,汁液是粘滑的,一直反复浸水揉搓挤汁,直到感觉纱布里的薜荔果挤出的汁液不粘滑后,就可以了。液体在常温下静置4个小时后就会凝固,这可是纯天然的自制绿色食品。还可加点桂花酱、山楂、蜜糖之类的配料,拌着吃。”

  你吃过吗?“吃过啊!年年吃!”国武骄傲地说。

  看来,国武这个全国劳模纯粹是个吃货。也难怪,他办的十三村产那么好的酱菜。

  四.

  27日,我起个大早,直奔十三村。

  十三村,有墙的地方就有薜荔果!待国武赶到,我已里里外外把薜荔果拍了个遍。

  4栋楼都被薜荔瀑布淹没。金风吹拂,墙面碧波荡漾,总也喊不住她碎碎的脚步,仿佛有“忽闻岸上踏歌声”的律动。看着满墙的薜荔,还只能使用“瀑布”来形容。从天而泻的瀑布啊!

  站在一个小门头下了望天空。蓝天白云镶了檐边,檐前缀满风铃般的薜荔果。最担心风大,把它们刮下来,下冰炮一样砸着我的花岗石脑袋。脑袋没事,但可爱的“风铃”会破碎。

  “薜荔果一年有两批,这是第二批啦。”国武看着丰收的果子,笑靥如花。他不像个男人,像一枚小女子。

  一堵堵薜荔墙,一幅幅绿帘,一道道瀑布,夺目而来。我要给会写瀑布的李白发微信,让他就在长安给我写诗来……

  五.

  对了,最早记录“薜荔”的文学作品,是屈原的《九歌·山鬼》。

  “山鬼”者,山神也。在屈原笔下,他就是一位情种。

  诗云: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我来翻译一下——有个人儿在深山坳,薜荔披身女萝系腰。含情流盼嫣然一笑,你会爱我美丽窈窕……

  我最佩服屈大夫,那么爱美、爱大自然、爱植物;那么早就点赞了“薜荔”和“女萝”。

  柳宗元登柳州城时,曾写过这样的诗句:“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也许,是薜荔喜欢攀援在断壁残垣上吧,柳宗元才造了“薜荔墙”这个词组。

  史上还有“薜荔衣”一词。孟郊诗云:“身披薜荔衣,山陟莓苔梯。”“薜荔衣”原指神仙、鬼怪所披的衣饰,后借以称隐士的服装。

  “千村薜荔人遗矢”,这是毛主席的诗句。在他看来,薜荔一定是长在荒凉之地。

  就这样,薜荔把自己绑在了古村与老房身上。

  只有国武,才对薜荔生出十足的喜欢。在他眼里,薜荔是风景,是美食。

  忽然,他给同事打了一个电话:来贵客啦,搞凉粉吃。

  很快就有凉粉端来。晶莹剔透。上面还撒上一些红糖和生姜丝。端了一碗,轱辘轱辘喝起来。清凉嫩滑,甜滋滋的,一下子从喉间滑到心里去了。

  我突然有了主意:依托十三村创建“湖南薜荔果瀑布科技文化无限责任公司”,不出两年就是亿万富翁。纵然与国武平分秋色,也是半个亿万富翁吧,江猪猪一生一世用不完。

标签:散文,征文比赛,征文范文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