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在州城举办了关于我州脱贫攻坚文学作品《花开如海》和《战贫志》的研讨会。
田苹的长篇小说《花开如海》讲述了彭晓阳、田子嫣、马一龙等几位生活环境不同、性格各异、人生志向有别的90后年轻人在春树坪村磨砺、成长的故事,同时也塑造了苏红儿这样一位不甘贫困不向命运低头的乡村创业者形象。专家认为,《花开如海》是一部书写脱贫攻坚中国故事的“青春之歌”,在人物设置、矛盾冲突、场景描写上,作品尝试借鉴影视剧表现手法,追求画面感、情节性,更加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人物,提升了长篇小说的可读性。
陈亮、周良彪的报告文学《战贫志》是一部“全景式”的报告文学,作者着笔武陵山区脱贫攻坚主战场,全面展示恩施州各级党委政府、各单位各部门、帮扶干部、贫困群众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尽锐出战,下足“绣花功”,拔掉穷根子,在一场场实打实、硬碰硬的鏖战之后,最终实现脱贫摘帽的壮阔画卷。与会者认为,该作品题目精准大气、有力量,结构上点面结合,线索清晰完整,叙述朴实有力,故事简明动人,把报告和文学落到了“路上”的“最后一道辙”,是书写历史新篇章的最新力作。
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建华说,这两部作品主要意义在于,它们不仅是对恩施州扶贫历史的见证,更是对扶贫题材文学创作的创新和拓展,主要体现在价值基调与主题升华的关系上有突破;在叙述主题和叙述对象的关系上有拓展;在对典型人物的塑造和复杂人性关系的揭示上有创新;在鲜活的地域方言和精确叙事的逻辑关系上有新意;在多元文化要素呈现与叙事主题的统一上有特色。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两部作品都是辨识度极高的优秀文学作品,具有历史的高度和时代的厚度。恩施作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书写抒怀,为时代鼓与呼,讲述脱贫攻坚的恩施故事,塑造脱贫攻坚的恩施典型,为脱贫伟业贡献了有高度、深度、广度和温度的文学力量。
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北大学,省作协,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中国新文学学会,湖北民族大学的专家、教授以及恩施本土评论家、作家、读者代表和“尖刀班”代表等20余人参加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