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 散文 抒情散文
  • 正文内容

守望北纬28度的生命呐喊

阅读:1271 次 作者:江亲莲 来源:一起问道 发布日期:2024-03-14 21:38:31
基本介绍:在一次《关于茶的对话》电视节目中,文化学者于丹曾说:“人生就像滚烫的开水,大部分人在其中备受煎熬。有的人就像一包干茶叶,在社会这锅开水中,当茶与水的充分融合,茶香会更为浓郁,煎熬反而成了一种成全”。这句话,今天细细品来,仍觉得回味无穷,似乎在无形中提醒了我,做人当如茶,不管世间如何变换,将始终如一坚守本心,做一个靠近光、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的人。

  我是一个有着十年茶龄的普通女性,与茶结缘其实是受爸爸的影响。我本生长于合江县,因为爱情嫁到了纳溪区,自那之后,这里就成了我的第二家乡。纳溪,是“中国酒城”泸州三大核心城区之一,地处北纬28度、长江之滨、永宁河畔、乌蒙大山的边缘,有着全球同纬度萌发最早的茶芽,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纳溪特早茶”。每次回老家看望爸爸,我总会随身带几包特早茶,提醒他记得多泡点来喝,如今爸爸也成了特早茶的铁粉了。而我与茶,从来情未了。

  一生茶缘

  打我记事起,爸爸就特别喜欢喝茶,喝茶、买茶、爱茶成了他人生当中的重要一部分。每天清晨,他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拿着玻璃杯,用夹子夹上一点茶叶放进杯子,再倒点刚烧开的水,一杯简单的茶就泡上了,然后才慢悠悠地开始洗漱。等洗漱完后,喝上几口茶水,别提身体有多舒爽了,爸爸管这叫“清肠茶”。很多时候,他还叫上我一起泡点来喝。但,那时的我,并不喜欢喝茶,总觉得茶水很苦,难以下咽。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爸爸喝的最多的茶叫做“苦丁茶”,便宜又好喝,是周围邻居都喜欢喝的一款茶叶,村里红白喜事这款茶叶几乎是必备品。

  工作以后,我一直身处基层一线,从社区到村社再到乡镇部门,接触过安全、环保、行政审批、乡村振兴等工作,日常繁忙的工作节奏、琐碎的家庭事务,总让我难得有时间坐下来好好喝口热水喝杯热茶。直到多年前,我在参加浙江大学举办的能力素质拓展提升专题班时,一名姓魏的老师讲授的中国茶文化,深深的吸引了我。那次授课,让我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震撼,渐渐明白,原来茶的故事很多很长、茶的历史由来已久。之后,我开始重新认识特早茶,原来我每天生活的纳溪区,竟然有着如此深厚的茶文化底蕴。

  纳溪,因“纳贡出此溪”而得名,拥有上千年的产茶历史和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史。纳溪特早茶,早在汉代就随使者张骞、唐蒙沿古丝绸之路传到了海外,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有“纳溪梅岭产茶”的记载,山谷道人黄庭坚的《煎茶赋》中“泸州纳溪梅岭茶”及他的手迹石刻“二月茶”保存至今。清代,纳溪梅岭茶被列为皇室贡品。当代茶学家王镇恒在《中国名茶志》中,清晰记载了纳溪贡茶悠久的历史传承。此前,“纳溪梅岭”还出现在热播剧《梦华录》第十二集里,将我们的思绪一下子带到了那个年代,原来“泸州茶”在唐宋时期就很出名了。

  位于梅岭村的梅岭茶山公园,是纳溪特早茶之乡核心茶园,海拔400-650米,温光水源资源丰富,匹配较好,年均温度17.5度,远离主城,空气清新,特有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春季回暖早,春芽萌发快,特早茶在这里孕育而生。特早茶开采期比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早30至40天,比川内其他地区早7至10天,在当地有“大年三十喝新茶,红运往你头上挂”的说法。如今,梅岭村内有着万亿园青青的茶园示范基地,已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茶叶集散地,在这里可以听到茶叶随风舞动的声音,还可以看到在青山绿水之间,一垅垅茶树有序排列,形成一条条沟渠形状,空中俯瞰尤为壮观,还能实现休闲度假、观光游览、采摘以及购买茶叶等服务自由。

  因此,我由衷地为我的家乡感到骄傲,它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也是中国名茶之乡,更是中国特早茶之乡。如今,有着“除夕茶”美誉的特早茶,不光是纳溪区的特殊礼物,还是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是除夕就能喝到的来年新茶。于是我开始真正喝上了特早茶并深深地爱上了那口熟悉的家乡味道,那是热爱烙印在骨髓里的味道。

  一盏茶香

  2023年的采茶时节,我跟随摄影家协会会员一行来到了梅岭茶山公园开展采风活动,还在车上就被这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浓郁绿色所吸引了。特别是上午八九点钟的时候,当一个个水雾云团还未散去,连绵起伏的青色茶垅犹如一片世外桃源,迎接着一批批远道而来的客人步入仙境一探究竟。

  当车停在了公园门口,我和几个同伴相约换上采茶工的装扮,在引导员的带领下,来到了采摘区域。看着我们无从下手的紧张,正在采茶的王阿姨告诉我们,为确保茶的品质、品相,每一个采茶的动作,都要慢而轻,要用大拇指和食指将茶心,轻轻摘取,一芽两叶嫩芽叶,不能掐断,还不能一把撸,一捏、一掐、一放……可谓精益求精。每当遇上暖阳天,茶叶长势好,一个晚上就能窜出一茬茬新芽。

  在王阿姨的帮带下,我们几个也有模有样的学着采摘,身着茶服、头戴纱巾、腰绑竹篓,站在茶林小道中,弯着腰小心翼翼地按着步骤一芽一芽的采摘,生怕弄疼了这些可爱的茶宠儿。一芽、两芽、三芽……顺着额头留下的汗水早已打湿了衣裳,我和同伴们好不容易忙活了大半天,才有了竹篓里为数不多的一把茶叶,可能重量算起来只有几两,然而看着篓子里的那一抹嫩绿,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漫天的翠绿,只摘取每一株树心中最嫩的那一小芽绿。每次采茶都是重工精细活,附近的熟练采茶工经常在采摘期,去茶园帮忙采茶,赚点外快补贴家用。随行的引导员还告诉我们,真正的好茶,第一步就是需要像王阿姨那样用一双双巧手精细的采摘,而想要把这些嫩叶变成真正泡水喝的茶叶,还有很多道工序呢。时代变迁,时尚变化,经济发展。在智能化的时代,纳溪特早茶的采摘,依然选择的是最传统的手工采摘方式,连制作工艺都采用的是传统制茶工艺,萎凋、杀青、揉捻、作形、烘干、提香精制而成,需要五斤嫩茶叶才能做出一斤干茶叶。

  纳溪特早茶,茶叶扁平挺直,茶汤黄绿明亮,茶香浓郁持久,茶味鲜醇爽口。像春芽、白茶、红茶、黄茶、甘露等几款有名的特早茶,85℃水温冲泡即可。春芽,滋味香醇爽口,嫩匀碧绿。白茶,滋味鲜爽,带着淡淡的奶香,富含丰富的氨基酸。红茶滋味甜润甘爽,花果蜜香馥郁持久。黄茶滋味香甜,醇爽,叶底嫩黄。甘露泡出来的茶叶水的颜色是黄碧色的,清澈而明亮,像是甘露,当泡第二遍时,茶叶香的味道越发的有韵味,在人口中留香。

  一片鲜叶,富一地百姓。如今,纳溪特早茶已成为当地重要产业链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纳溪区拥有茶叶基地31.5万亩,年总产量2.29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77.5亿元,纳溪特早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达到45.22亿元,茶产业展现出蓬勃生机与活力,解锁了振兴乡村的密码,本地的茶农依靠茶叶实现了持续稳定增收的愿望。

  烂漫不过世间花,慢煮一壶春日茶。我想,家乡那漫山的翠绿,托举的是一份致富的希望、一种生活的寄托、一种精神的慰藉。

  一世茶情

  也许是纳溪特早茶给我带来了码字的灵感,也许是纳溪特早茶让我迷茫烦躁的心变得更加的宁静与祥和,自从迷恋上了家乡的特早茶,我开始有了喜欢当“码农”的强烈冲动。从2013年开始,在许多个不眠的夜晚里,我一边品着来自家乡的特早茶,一边在工作岗位上从事着文字工作。偶有闲暇,也把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点滴,写成一篇篇随笔杂文,刊发在微信公众号上,变成一道道微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在一次《关于茶的对话》电视节目中,文化学者于丹曾说:“人生就像滚烫的开水,大部分人在其中备受煎熬。有的人就像一包干茶叶,在社会这锅开水中,当茶与水的充分融合,茶香会更为浓郁,煎熬反而成了一种成全”。这句话,今天细细品来,仍觉得回味无穷,似乎在无形中提醒了我,做人当如茶,不管世间如何变换,将始终如一坚守本心,做一个靠近光、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的人。

  而我的人生,现在已经走过近四十载,所经历的一切不正像茶杯中的干茶叶那样,在世间这锅开水的浸润下,依然徐徐展开着,绽放着属于自己的那份简单光彩。我是爸爸妈妈的第七个孩子,也是他们四十多岁之后才千辛万苦生下来的孩子,可正当亲戚朋友都在祝福爸爸妈妈时,幼小的我,因为“扯风”(合江当地的一种俗称)差点失去生命,在全家总动员之下,好不容易捡回了一命。八岁时,大夏天,我跟着奶奶去湾湾里的鱼塘洗衣服,不小心掉入水中,急的奶奶大喊邻居帮忙把我救上了岸。十三岁时,寒冬腊月里,我又因为蛔虫病的困扰,多次病危,爸爸妈妈带着我到过很多集镇,寻求各种土方法,钱花了不少,病却没有多大好转,兜兜转转,让这个本就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也不知何时,也不知吃了多少种药物,这个病后来再也没有发作过,或许是爸爸妈妈的辛劳感动了天地,让我回归了正常生活。记事后,一向学习自觉的我,带着爸爸妈妈的期许,从村里到镇上再到市区、省外,读书带着我一路向南。

  大学毕业后,我想要回到家乡,用微弱的力量回馈这片滋养我的土地。通过三次公招考试,有幸成为一名服务基层工作人员,我终于可以践行儿时对爸爸妈妈许下的承诺。为了更好锤炼自己,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递交了四次入党申请书,在漫漫人生中读懂理想信念的力量。因为终身学习理念的沁润,我想要继续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又三次参加了全国硕士研究生统考,圆了硕士研究生的梦想。工作业务知识领域的本领恐慌,我再次选择了跨专业选修,先后通过成人高考进修了四个本科专业,开始了在繁忙日子里的有序学习。而今,回望这一路,就像是一枚干茶叶的辗转变换。

  再后来,无论有多忙,我都会泡上一杯家乡的特早茶来喝,这俨然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与岁月衔接的另一种方式。就像现在,当我坐在出租房的卧室里,挑灯埋头书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在电脑的右边正放着一杯泡好的家乡特早茶,我想看着它、喝着它、品着它,续写家乡的思念、家乡的牵挂、家乡的味道。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 上一页:春之韵
  • 下一页:三月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