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杨浦区图书馆与上海翻译家协会合作带来了一场“T·S·艾略特:其人其诗”主题讲座,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陆钰明担任主讲嘉宾,吸引了不少诗歌爱好者前来听讲。
“我的开始便是我的结束。我的结束便是我的开始。”活动一开场,陆钰明以艾略特颇具哲学意味的诗句,引出了这位英美现代诗歌重要人物的人生故事。艾略特出生于上流社会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常以一身西服礼帽的绅士形象示人。陆钰明简单介绍了艾略特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包括他的求学、婚姻,以及他如何得到庞德的赏识并在庞德夫妇的资助下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
在展开具体赏析前,陆钰明还单独解释了艾略特的主要诗论。他表示,艾略特认为“诗歌是情感的方程式”,人们读诗是为解开方程式而留下思考,而他的诗歌晦涩难懂,众说纷纭,期待读者们有自己的解读,不必以专家结论为标准,当诗歌给不同人群带来不同的感受时,恰恰证明了诗歌的生命仍在延续。
讲座的后半部分,陆钰明列举了艾略特代表作中的多个诗歌片段,帮助读者把握艾略特的诗歌风格。他说,艾略特的诗歌常会出现各种意象,比如《荒原》就由众多意象碎片组成,它们有的出自《神曲》,有的出自《圣经》,诗人将这些意象捏合在一起,形成荒诞的意味,在虚实相接中描写了一战后人们精神上的荒芜。除了各种意象,艾略特还在《荒原》中直接引用他人的句子,有的甚至保留了梵文原文,上下句之间看似相连,实际是在拼接。陆钰明在讲座中强调,这种拼接是《荒原》的主要特征,二十世纪40年代开始形成的后现代派常用拼接这一艺术手法,而艾略特早于后现代派几十年就已经开始熟练使用拼接手法了。不同于《荒原》的断裂,晚期的《四个四重奏》明显呈现出一种风格上的转变,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轻时的求新求异被哲理思辨所取代。《四个四重奏》不仅是艾略特自认为最佳的作品,还因“对于现代诗之先锋性的卓越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英美诗歌的发展有别于中国诗歌的一脉传承,西方诗人们始终想要另辟蹊径超越前人,这使得不同时期各流派的诗歌风格迥异。本次讲座结合艾略特的人生经历,对其代表作进行了片段式的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抓住艾略特诗歌的主要特征,对英美现代诗歌中的艺术手法有所了解,也鼓励大家日后品读英美诗歌时,也能生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